贵州望云峰景区天气预报_贵州望云峰景区天气
1.美丽的小兴安岭 秋天的小兴安岭为人们作出了哪些贡献
2.乐山好玩的
美丽的小兴安岭 秋天的小兴安岭为人们作出了哪些贡献
1、小兴安岭?旅游资源
小兴安岭地区诸多山脉,由于植被水源保护较好,许多被开发为旅游景区。萝北县望云峰,冬季积雪时间长达6个月,积雪厚度达1米,建有高山滑雪场。依兰县烟囱山,为依兰县丹青河风景区东南部一景。
2、特产资源
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等名贵药材。
3、丰富的水资源
小兴安岭山区河流,主要有属于黑龙江水系的逊河(逊别拉河)、沾河、乌云河等和属于松花江水系的呼兰河、汤旺河等,构成黑龙江水系与松花江水系的分水岭。
4、动植物资源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植物生长期比大兴安岭地区增长,每年可达120天左右,故植物种类增多,有部分红松为主的针叶林,其余大面积为针阔混交林,树种较多。
伊春林区素有“红松故乡”之称,森林茂密,鸟兽较多,主要兽类有紫貂、松鼠、狍、马鹿、黑熊、貉、黄鼬、青羊等经济动物;常见鸟类有灰伯劳,黑啄木鸟和松鸦等。
扩展资料
小兴安岭新构造运动是缓慢上升,从第三纪夷平面形成以后,除西北部有微弱下沉而外,其它各地均为间歇性上升。平坦的山顶多为第三纪夷平面,现已被抬升到350米以上,夷平面上尚有更新世沉积物及古河道、干谷、阶地等遗迹。上升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小兴安岭山区的主要河流有:属于黑龙江水系的逊河、沾河、乌云河等;属于松花江水系的有汤旺河、呼兰河等。在西北部,黑龙江和逊河有较宽的冲积平原,东南部除汤旺河上游有一些较宽的谷地外,其中游和下游山势高峻,河流侵蚀强烈,多悬崖绝壁及V形峡谷,水流湍急。
小兴安岭构成黑龙江水系与松花江水系的分水岭。小兴安岭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有不连续的岛状多年冻土存在。在庆安、铁力、南岔一带,多年冻土区在平均气温10℃等值线附近交叉变化。10℃等值线以北,多年冻土呈岛状小块分布,有些地带,融区达80%以上。
参考资料:
乐山好玩的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等组成,游览面积约公里。景区集聚了乐山山水人文景观的精华,属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范围,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问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谖抱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迭,一山奇处一停桡。”将乐山山水美景描绘的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郭沫若旧居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山市沙湾区沙湾镇正街。郭沫若1892年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旧居坐西向东。背负绥山,面向大渡河。面积2149平方米,建筑面积110米,为三进三天井附后花园的穿斗木结构建筑群。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咸丰时又增建了后院部分,现有大小房间36间。临街两间是“鸣兴达号商铺”,原经营烟、酒、米、盐等。二进左厢房是郭沫若诞生室,二天井右厢房是郭沫若在乐山和成都读书时回家度假的住房兼书房。三进右厢房是郭沫若父母晚年的卧室,左厢房是郭沫若与张琼华结婚时的新房,在郭沫若出走后一直是张琼华的居室。后院为花园,面对绥山的一间房是“绥山山馆”,为郭家家塾。郭沫若从4岁起即在此发蒙读书,直至13岁到乐山就读为止。山馆内有其启蒙老师沈焕章卧室。花园则是郭沫若在家时游玩的地方。现旧居已建成“郭沫若旧居博物馆”,主要房间已开辟为展室,按原貌进行陈列。同时另在后院外新建了一座陈列馆,展出郭沫若生平等内容。
乌尤寺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乌尤山(离堆)上。始建于唐至德、乾元年间,宋代以来历遭破坏,清同治后重建庙宇,乃
成今日规模。寺依山取势,布局极其巧妙。山门内建天王殿,相对建弥陀殿。主体建筑称正觉禅林,门后建弥勒殿,正殿为大雄殿,为单檐硬山顶,面阔3间18.5米,进深5间14.7米,通高11米。供奉释迦牟尼和左右胁侍菩萨文殊、普贤,三尊像均用香樟木精雕细镂而成。后龛供奉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为生铁铸造。后殿为如来殿(藏经楼),同治时重建,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20.8米,进深4间12.8米,通高12米。前檐撑枋雕刻极其精美,其中两枋分别刻的是凌云山图和乌尤山图,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殿中造像有五如来、十八罗汉和木雕二十四天神。大殿外现有五百罗汉堂、
尔雅台
、旷怡亭、普同塔、化成亭、万松亭等建筑。其中尔雅台为纪念郭舍人注《尔雅》的古迹,始建于宋,现建筑为1912年重建,正壁书“汉犍为郭舍人注尔雅处”。旷怡亭始建于明代,为吊脚楼建筑,在楼上凭栏远眺,水光山色,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灵宝塔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凌云山灵宝峰顶。始建于唐,北宋重修。塔为13级密檐式砖塔,坐东向西,平面正方形,边长7.7米,通高29.3米。内部作楼阁式塔室共5层,有95级石磴沿壁内折而上可达塔顶,每层均有圭角形小窗。塔有四门,其中假门三座,仅有一门可入。塔门及一至三层塔室皆有仿木结构,斗拱作人字拱和鸳鸯交手拱,华丽精致。基座为砖砌,高2米,边长11米;四周砌壶门,每边5个。座底为1981年加固时用条石砌成,高1.4米,边长16米。灵宝塔在明代曾进行过维修,现塔基尚保留有当时的铭文砖。1989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外形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具有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相结合的构造特征。从山川形势看,塔高出众峰,有作为三江航标的功用。
乐山文庙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霄顶东麓。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坐西朝东,依山形逐渐升高,充分显示了殿阁重重、气势恢宏的特色。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最初的地点是在乐山城南与大佛相对的育贤坝上。经宋、元、明三次搬迁,直到天顺八年(1464)才定于老霄顶下。现存文庙为康熙时张能麟重建,尚存泮池、棂星门、圣域、更衣房、执事房、名宦祠、乡贤祠、乐器房、礼器房、东西庑殿、尊经阁、崇文阁、大成殿、崇圣祠等15座建筑,形成了宏大巍峨的古建筑群。其中大成殿用材硕大,柱材优良,为四川所罕见。面阔5间25米,进深3间19米,高18米。歇山式屋顶,鳌角飞翘,庄严古雅。内外28根柱子,直径均在90厘米以上,最大的金柱直径达1米,材料均是珍贵的金丝楠木。驼峰、斗拱装饰华丽,柱础用雅石做成,透雕精细的云龙纹等,多彩多姿。崇圣祠为硬山式顶。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11米,通高9米。
龙泓寺
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山城东任家坝龙泓山。一名龙岩寺。始建于宋代,明洪武中重建,至清咸丰年间再次重建。寺后依龙泓山,前望岷江,坐东北向西南,由前后两殿及左右厢房组成两进四合院,木结构建筑。前殿面阔5间21.1米,进深4间15.2米,穿斗木结构悬山顶,门作重楼式,殿中左右另设两个小天井。后殿为穿斗木结构悬山顶,面阔5间18.8米,进深3间12.7米,高6.8米,殿中柱梁用材较大,覆盆式柱础上另置木质,尚存明代遗风。龙泓山自宋以来即成为嘉州名胜之一,现寺后崖壁尚存东汉崖墓和少量唐代佛教摩崖造像。
离堆
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山城东1.5公里处岷江东岸,麻浩崖墓对面。又名乌尤山,系一座天然形成的长圆形小山。山体长约630米,宽约310米,面积0.16平方公里。山西侧临岷江崖壁陡峭,北隔麻浩河与凌云山相望,东为石棠溪,南为乌尤坝。山顶海拔434米,较岷江常年水位高80米。离堆之名,一般认为是因李冰凿开连在一起的凌云山与乌尤山,使乌尤山离凌云山独立而名。在先秦,离堆又写作"犁鬼"、"雷垣"等。因此,离堆一词乃古蜀语的音译,是蜀人对乌尤山的称呼。至于乌尤山之名,或说本名为乌龙,龙字形近于尤,讹传日久,遂写为“尤”;或说是该山本名乌牛,以其形如一条乌牛卧江,后黄庭坚认为不雅,而改名乌尤。也有人认为山名“乌尤”为梵语之音译,汉译为面然,现乌尤寺内还保存有一尊面然铜像,深目高鼻。史载战国时秦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所说离堆即乌尤山。战国时,乌尤山正当大渡河主河道,洪水时暴水激崖,危害舟船,故李冰凿崖以减轻水患。南宋宁宗时,知府游仲鸿开大渡河新渠,以杀三江怒涛。嘉定年间,提刑张方重开此渠,平佛滩,使大渡河主流改走麻姑浩,减少了三江水患。无论大渡河如何改道,乌尤山一直都在大江之中。岑参形容说:“屹然迥绝,崖壁苍峭,周广七里,长波四周。”宋人张方有诗称赞其景道:"竹桥沙水乌尤渡,绝壁孤崖意气娇。故与凌云分半坐,僧窗假寐见金焦。清代诗人张问陶则有诗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明人彭汝实有“中流砥柱”四字,仍存临江峭壁之上。山南麓立有清赵熙"离堆"石碑。
峨眉山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与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位于乐山城西33公里处峨眉山市境内,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包括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黑龙江栈道、洪椿坪、九十九道拐、仙峰寺(九老洞)、洗象池、金顶(卧云庵)等10处主要风景点。方圆约60公里,“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名。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今游览地即大峨。山麓至峰顶石径盘旋,约50公里,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珍贵动物有小熊猫、峨眉灵猴等。山上寺庙众多,始建于晋,至明清时达近百座,后多破败。1949年后国家两次大规模修葺。
金顶祥光
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峨眉十景之首“金顶祥光”则是峨眉山精华所在,由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组成。
日出:在海拔3079.3米的峨眉山金顶,居高望远,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壮阔。黎明前地平线上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空旷的紫蓝色天幕上,一刹那间,吐出一点紫红,缓慢上升,逐渐变成小弧、半圆;颜色由桔红变成金红;然后微微一个跳跃,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悬在天边。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
云海:晴空万里时,白云从千山万壑中冉冉升起,苍茫的云海犹如雪白的绒毯,缓缓地铺展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涯无边。山风乍起时,云海四处飘移,群峰众岭变成云海中的座座小岛;云海聚拢过来时,千山万壑隐藏得无影无踪。云海时开时合,恰似“山舞青蛇”,气象十分雄伟。云海忽而疾驰、翻滚,忽而飘逸、舒展,似天马行空,似大海扬波,似雪球滚地。最壮观的是,偶尔云海中激起无数蘑菇状的云柱,腾空而起,又徐徐散落下来,瞬息化做淡淡的缕缕游云。此种蘑菇云却极难见到。南宋范成大把云海称“兜罗绵世界”(兜罗:梵语,树名,它所生的絮名兜罗绵),佛家叫作“银色世界”。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佛家又把“银色世界”作为峨眉山的代称,如同五台山叫“金色世界”,普陀山叫“琉璃世界”,九华山叫“幽冥世界”。
佛光:天气晴朗时登上峨眉,当下方弥漫着雾气时,若有人背对着太阳,站在巍峨的金顶上,让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的雾幕上,会出现一个彩虹般光环,中间浮现着他的身影,并且影随人动、形影不离,这就是所谓的“佛光”。即使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时观看,各人只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环笼罩,如此奇景,四海五洲,绝无仅有,既心感身受,又虚无缥缈,非海市蜃楼,乃人间仙境,十分神奇,非常玄妙,这种“佛光”又称“峨眉宝光”。佛光是光的一种自然现象,因阳光照射云雾表面而形成。佛光每年平均出现70余次,在下午2--4点钟出现较多。
凌云山
位于乐山城东岷江东岸,处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与乐山古城隔水相望。最早称青衣山,唐代建凌云寺,又名凌云山。宋代因山有九峰又称九顶山。《舆地纪胜》录九峰名为集凤、栖鸾、灵宝、就日、丹霞、祝融、拥翠、望云、兑悦。凌云山为红砂岩山体,海拔442米,相对水面高度87米,经河流切割,生物造化,形成了丹岩翠壁的绮丽景色。三江汇流于下,三峨遥峙于西,山水云天,宛如画卷。凌云山景物从北往南,沿江分布。从最北端的灵宝峰下“凌云山”山门起,沿石阶至山腰有“龙湫”、“虎穴”,取意岑参“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句。峰顶有新建“沫若堂”和郭沫若铜像,峰巅有灵宝塔。灵宝峰南紧接集凤峰,石阶旁高崖上有明嘉定州知州郭卫宸所题"苏东坡载酒时游处"石刻。其旁紫云台上有“载酒亭”,沿途“飞天龛”、“兜率宫”、“雨花台”,时代或唐或宋或明。峰南为凌云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元初毁于战火。元至正年间千峰和尚重建,明末又毁于战火。清康熙六年重修,后又增修。现有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三重。大雄殿为抬梁歇山顶,面阔5间22米,进深5间21米,通高11米。殿中供三身佛为清代大型脱纱彩塑。背为彩塑观音、文殊、普贤、大势至、地藏五大菩萨。凌云寺处集凤、拥翠、栖鸾三峰之间,风光独胜。寺南栖鸾峰顶曾有"清音亭",原为苏东坡书额,邵博为之作《清音亭记》,盛赞嘉州凌云山水。亭后为东坡楼,本为魏忠贤生祠,后改祀苏东坡。楼为清代重建,重檐歇山顶,内塑苏东坡坐像。楹柱有何绍基书联:"江上此台高,向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楼前有洗墨池,传为苏东坡读书时洗笔砚处。栖鸾峰下即为乐山大佛,从大佛脚下往南,沿江新建有凌云栈道,上下曲折,或隐或显。途中亭阁小驻,置身古木苍藤、修竹茂草之间,近观绿野沙洲,远眺三峨青衣,山、水、草、木、云、岚、霞、雾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凌云山水图。
平羌三峡
位于乐山城北11公里处悦来乡、牟子镇境内岷江河段上。唐以前称熊耳峡,宋代称湖氵襄峡,明以后始称平羌三峡,现又名“岷江小三峡”或“嘉州小三峡”。全长12公里,北为犁头峡,中为背峨峡,南为平羌峡。犁头峡丹崖翠壁,奇险雄峻,盛产“江团”。西岸观音岩有"芙蓉关江,嘉阳风水大幅摩崖对联。背峨峡碧峰耸峙,绮丽多姿,西岸大佛山顶有未完工的唐代“平羌大佛”。平羌峡山峦与河坝交错,水面平滑如镜,清幽迷离,如入画境。西岸有传为李白垂钓处的“钓鱼台”。峡口处为板桥溪古镇,南3公里为锦江山,山顶有宋代“太白亭”遗址。原有黄庭坚所刻李白《峨眉山月歌》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山下临江为荔枝湾,盛产著名的嘉州荔枝。
嘉州古城墙
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嘉州筑城,始于北周。城临大江,号为"江城"。宋代可能已为石城。明代古城屡遭大渡河冲刷,逐步北移。正德年间,重筑东南两段临水城墙,嘉靖年间,续建西、北两段城墙。石城周1700丈,有城门10座:三江门(清代名会江门)、觐阳门(清代名涵春门)、定波门(清代名福泉门)、北上门(清代名迎恩门)、瞻峨门、来薰门、望洋门、育贤门、崇明门(清代名拱辰门)、丽正门,门各有楼。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加固,乾隆五十一年(1786)大水冲毁南城200余丈。后修复,古城平面则变成不规则的袋形,并保留至今。咸丰十年(1860),增修外城,沿岷江岸西转接内城北段。有城门17座:得胜门、嘉乐门、兴发街门、承宣桥门、平江门、人和门、大码头门、二码头门、三码头门、水星门、福泉门、太平门、涵春门、天禄门、紫气门、凌云门、安澜门。现嘉州古城墙保存较好,内城墙约存3500米,高5.3~25米,顶宽3.5米。城门有丽正门、会江门、拱辰门、望洋门、来薰门、育贤门等,均用红砂石砌筑。丽正门俗名铁牛门,石砌门作前后左右四出门洞,四门券交汇于穹心一点称“十字交叉拱”,在古建筑史上的价值颇高。外城墙现存600米,高5~6.2米,顶宽约3米。城门有人和门、平江门、承宣桥门、兴发街门。城墙和城门均作上砖下石的结构。古城墙上及旁侧,历代修筑楼阁极多。会江门之荔枝楼、东城之澄江楼均为唐宋名楼,已不存。城西南碧津楼始建于宋,今存清代建筑。城北墙上有龙神祠,为纪念隋嘉州太守赵昱的祠庙,现存为清代所建的重楼歇山顶建筑。城西北有万寿观、文庙、叮咚井,建筑年代或明或清,规模宏大,是古城的核心区。
三龟九顶城
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山城东1公里处三龟山、东岩山和九顶山(即凌云山)上,由三龟城和九顶城组成。建于南宋末年,为四川南宋抗元山城之一。三龟城现有城墙两段,北段筑于龟山山脊上,由东向西,直达岷江河岸,全长约400米。东段筑于龟山西南侧,经东岩东侧沿山嘴到篦子街,残长约300米。城西临岷江,以崖为墙。城内北部有圆形炮台一座,现名炮台山。周砌红砂条石,有磴道可上台顶。九顶城现存城墙三段:北段从灵宝塔北经望云峰北侧到望云峰西侧,全长约350米;东段始于就日峰北侧,经峰东侧到峰南,全长约300米;南段始于拥翠峰东侧,经峰南、丹霞峰,到祝融峰西南上,全长约850米。城内现存炮台三座,祝融峰西南一座保存较好,圆形,红砂石筑成,与登山道相连。九顶城西临岷江,未筑城墙。三龟九顶城与嘉定城隔江相望。在宋元战争中形成犄角之势,控制岷江水路,起到了军事要隘的作用。
麻浩崖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凌云山南麻浩,前临麻浩河,西距岷江100米。重点保护范围东至虎头湾,西至大地湾,北至山脊分水岭,南至麻浩河西岸,共有崖墓330多座。崖墓沿山开凿,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分为三区。1974年四川省文管会、1988年乐山市文物管理部门先后进行了两次清理,出土了陶俑等随葬品。第一区1号崖墓为四川崖墓的典型,是一座横前室并列三后室的大型墓。墓全长29米,墓门宽12米,高2.9米,共有13室。墓门和前室刻仿汉代木结构建筑的斗拱、瓦当等浮雕,是研究中国汉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墓内外画像石刻多达27幅,有乐伎、秘戏跪羊、董永事父、六博、垂钓、挽辇等画像。其中“荆轲刺秦王”、“挽马”图等生动活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汉画中具有代表性的摩崖画像石精品。"坐佛"身作通肩天衣,右手作“施无畏印”,宛若一尊古印度犍陀罗佛教造像。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是印度早期佛教沿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有力的物证。前室后壁并行开凿3个后室,每个后室布局均相同,埋葬一对夫妻,象征一个小家庭。2号墓为大型的双室制墓,墓门和前室均雕刻有仿木结构建筑的斗拱、瓦当以及神兽画像石等。右后室有两扇石门扉,是乐山崖墓群中仅存的门扉,全用青砂石凿成,至今尚可转动。第二区40号墓为双室制墓,前室四角浮雕转角斗拱,墓壁浮雕四幅画像石,内容为“荆轲刺秦王”、“董永事父”、“六博”等。第三区崖墓最为密集,上下分布达9层之多。22号墓有“秘戏”、“琵琶乐伎”等画像,为乐山崖墓中罕见的作品。99号墓是一座大型的四后室的双室制墓,墓中有“阳嘉三年”、“邓景达冢”、“武阳赵国羊”、“王景冢”、“王凤冢”等题刻。墓内外刻有“门吏”、“龙虎戏璧”、“神符”等画像石。100号墓也是座大型三后室的双室制墓,墓内有“延熹九年成”题刻,有“鸟吃蛇”等画像。麻浩崖墓历年出土随葬品有陶器、铜镜、五铢钱币等。
肖坝崖墓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山城西3公里处青衣乡大田村大冲。墓群南距大渡河约1公里,总数556座,分为6个小区。黄沙湾10号墓是一座双室制墓,墓门浮雕瑞鸟、神兽等5幅画像石,墓内有“延熹九年”题记。16号墓是一座大型双室制墓,有“永和一年三月一日陈买德物故作此冢”题记。和尚冲39号墓是座大型双室制墓。浮雕有"跪羊"画像和文字题刻一则,内容为:"延熹二年三月十日,佐孟机为子男石作此冢"。91号墓被村民称为“台子洞”,墓为大型双后室的双室制墓,前室附左右阁室。墓室全长34.8米,前室横宽15.6米,进深5.2米,高2.7米。墓门侧刻双阙倚立,墓内壁有“范子□”大字题刻。杉树湾14号墓是座大型双室制墓,前室刻有“神符”画像和一则文字题记,内容为“阳二年三月廿七日”。21号墓是一座小型单室制墓,有文字题刻一则:"元初元年十二月十四日"。癞子湾20号墓是一座大型双室制墓,后室多达7个,是乐山崖墓群中结构最复杂的崖墓,共计墓室有25个之多。黄沙湾外1号墓全长达30米,有“颜威山墓”四字题刻。29号墓为单室制墓,墓内棺室右侧有文字题刻:“永平元年九月十二日甲子葬”,是乐山崖墓群中最早的年代题记。肖坝崖墓历年出土随葬品有农夫俑、谐俑、胡人俑、石马、石狗、石鸡、陶马、陶鸡、陶龟、陶树座、陶灯、石房、画像石棺等。
白崖山崖墓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山市市中区通江镇白崖山。东汉至晋代墓葬。白崖山又名蕴真洞,为乐山古代名胜。墓群分布在南起龙坡湾、北至黑桥宽约800米的山坡上,共有崖墓142座。14号墓为大型双室制墓,墓门左右各浮雕"门吏",高冠长袍,像高2.2米。11号、20号、24号墓均为大型双室制墓,宋代逸民程公望在此注《易经》,后开辟为风景名胜地,分别名为“朝霞”、“清风”、“白云”洞,合称“白岩三洞”。现三墓内尚存宋、元、清题刻42则,除一则为墨书题记外,均为摩崖题刻。11号墓(朝霞洞)内有6则,第四则为"熙宁二年"题,第六则为"熙宁四年"题,作长方形碑制,楷书,记当地官吏“同游白崖三洞,晚步羌洞院观”。20号墓(白云洞)内有7则题刻,墓门有“白云洞”、“清风洞”大字题刻。前室右壁一长方形碑刻,大字书"程公洞"三字,跋文记:“程公望寓白崖院注易,苏文公尝携二子过之,永嘉陈公谦题曰程公洞于清风朝霞之间……嘉定十五年六月廿五日。”另一则为《题白崖三洞诗》。24号墓(清风洞)内有29则,题刻最多。除宋代题刻外,还有元代“延丙辰”年题刻及清代题刻两则。元?元年李晰翁《白崖诗》为篆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45号和46号墓均为大型双室制墓,仿木结构建筑惟妙惟肖。49号墓墓门有双阙雕刻。55号墓是一座大型的五后室的双室制墓,规模宏大,墓室全长41.8米,墓门高6米,前室横宽25米,进深11.7米,高3.2米。前室面积300平方米。前室内仅设一崖柱,室顶跨度极大。左后室门楣浮雕神首、瑞鸟图。历年出土随葬品有陶俑、陶畜禽、陶楼房、陶树座等。
柿子湾崖墓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山城东1公里处岷江东岸柿子湾。共有崖墓120余座。分为南小湾和北小湾两个小区。1937年杨枝高最早对该墓群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著有专文《四川崖墓考略》。南小湾1号墓为三后室的大型双制墓,墓室全长34.4米,宽16米,墓门高7米。该墓画像石刻数量多达32幅,画像分布从墓门到墓内,除了在大多数崖也可见到的祥瑞、骑行等内容外,有多达六种的忠孝故事图,如“老莱子娱亲”、“董永事父”、“荆轲刺秦王”、“孝孙元觉”、“伯榆悲亲”等。坐佛形象与古印度犍陀罗佛像接近,高肉髻,手作施无畏印,身作厚重通肩天衣,结跏趺坐。27号墓是一座中型双室制墓,墓门左侧雕刻一单阙,为单檐庑殿顶,右侧浮雕一跪羊,门楣浮雕乐舞百戏图。北小湾26号墓为大型双室制墓,墓门内刻双阙屹立,前室内浮雕花卉、方士、门吏、门卒等,有在“吴升墓”、“吴遂墓”和“延熹一年造,三年七月成”等题刻。30号墓是一座双室制墓,前室浮雕束竹柱,上为一斗三升斗拱,柱身刻出数行纵棱纹,扎以横索纹,造型精美。另有鼠啮瓜、嘉鱼等画。35号墓有“王中冢”、“王诚兴墓”之类的墓主题名。52号墓是一座双室制墓,墓门设双阙,前室刻有神虎、神首与狗、蹲熊、舞女、拿顶伎、应龙、蛇逐鼠、灵蟾、门犬等。其中神虎为平面浅浮雕,在乐山崖墓群中十分罕见。53号墓墓门雕刻复杂,门楣多达四层,最上一层浮雕跪羊,第二层浮雕变形鸳鸯交手拱,第三层浮雕左右对出的丁头拱,第四层浮雕神首、杂技、犬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