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才有奇异风景_极端天气才有奇异风景对吗
1.贵州天空现闪电般红色发光体,这个发光体是啥?
2.火焰山的历史
3.世界上几大未解之谜为何都是处在北纬30度上呢
4.老人说“冬月打雷黄土堆”啥意思?冬月出现“雷打冬”为啥不好?
贵州天空现闪电般红色发光体,这个发光体是啥?
贵州天空现闪电般红色发光体,这个发光体是其实是一种高空放电现象,像闪电一样。 地 球有许多壮观奇异的自然现象,比如超级月亮,流星雨,日全食,海市蜃楼,还有红色精灵等等。贵州天空出现的闪电般红色发光体实际上是由闪电引起的高空大气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雷云云顶部离地面30至90公里左右的高度,红色精灵形状和颜色也是非常特别,底部看起来像树根,而底部逐渐变成蓝色,中部看起来像树茎,颜色为紫色,上部像树叶,颜色为红色,它的上部是红色的。宽度大概是五到十公里,大概持续十到一百毫秒,就像闪电一样,一般闪电是源自带着负电荷的云层底部,并向下落至地表。
?因为这些发光体是红色的,在空气中出现的时间不到三十分之一秒,它们像精灵一样很神秘,而且一般只在雷暴天气出现,所以科学家称它们为?红色精灵?。在发生雷暴天气时,由于闪电向地面撞击时,往往会释放出正电能,而正电能需要被天空中其他地方的等量和相反电荷的能量平衡,从而形成碰撞模式,所以风暴越猛烈,产生的雷电就越多,产生?红精灵?的可能性就越大。
地球上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多,这不断反映出我们地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极端。因为温室气体排放得越来越多,造成全球变暖成为大趋势。天气变暖造成大气层不稳定,一些地方未来的暴雨、台风、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会越来越多,极端天气现象也会越来越多,地球的环境已经不容我们在进行新一轮的破坏,每天要大力提倡环境保护并且从小事做起。
火焰山的历史
1.火焰山在历史上是怎么出现的
火焰山的炎热干燥,皆归因于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现实中的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
山区气温夏季可达47℃,太阳直射处,可达80℃,沙面可烤熟鸡蛋。火焰山古称赤石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
呈东西走向。火焰山, *** 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
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
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2.火焰山历史极端高温2015年6月14日下午,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最高气温录得41℃,距离吐鲁番市区40多公里的火焰山风景区,当天高温时段的地表温度高达68℃,但仍有众多游客不惧热浪到景区游览,大家争相在火焰山下巨大的“金箍棒”温度计前拍照纪念。据了解,当天景区的游客达到3000余人次。
2015年7月15日,新疆吐鲁番气象部门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16日至17日,吐鲁番市高昌区、托克逊县将4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7月15日,巨型金箍棒造型温度计显示的地表温度为72摄氏度。
3.什么是火焰山火焰山位于亚洲中国新疆。
新疆火焰山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
火焰山古称赤石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
火焰山, *** 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 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
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4.()和()是火焰山的文化日期:2009-03-31 总浏览: 3490 火焰山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全长98公里,山体宽度为6-8公里,最宽处达到10公里,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峰在胜金口东侧,海拔851米。
山体由新生代地层构成,主体呈红色,夹有少量绿色条带。山上无雪少雨,极端干旱,寸草不生。
在烈日照耀下,山体红光闪烁,犹如腾腾燃烧的火焰。主峰位于鄯善县连木沁镇西面12 公里处。
吐鲁番盆地曾是一片古海,由于地壳运动,特别是三千万年前喜玛拉雅造山运动期间,盆地周缘山体上升,古海变成陆地,盆地就逐渐形成。他在地质年代上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是一个缓缓下陷的洼地。
又由于造山运动时周围山体上升的幅度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南高北低,西宽东窄,中间还有许多起伏丘陵的不对称盆地,也造就了独特奇异、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这是自然伟力的塑造,是吐鲁番得天独厚的环境财富。
山地有块状上升的剥蚀中高山区,火焰山低山剥蚀区和低山丘陵区;有山前倾斜平原,湖积堆积平原,盐碱沼泽湖积平原和沙丘覆盖平原;有低于海平面 100 150 米以下的洼地。这参差错落、形态各异的地理状貌是海拔最低的吐鲁番盆地,赢得了著称于世的知名度。
早在六七千年前,吐鲁番盆地就有了人类活动,并已经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吐鲁番人已经学会打磨和使用细叶石器及石矛、石刀,还会用穿孔的小砾石作装饰,并能制造彩绘陶器。
人类生活确切无疑的在吐鲁番盆地展开了。距今约3000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游牧的人们逐渐定居下来,生产方式也从以采集、狩猎为主向农业为主转变。
据记载,吐鲁番盆地的土著民族是姑师人,他们早在 2200年前就进入了文明社会,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车师后成长国等小国,再加上车师以北的车师后国,人口就有两万之众。 吐鲁番地区引誉中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绚丽明珠。
人类的三大文明在这里融汇,曾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历史剧。历来受世人关注。
拒考古发掘和古籍文献揭示,在远古时代吐鲁番就有了人类足迹。 史料上说6世纪就有了安乐城,只使用到17世纪中叶明清之交就废了。
事实上安乐城直到1780年清 *** 建广安城之前还是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乾隆四十二年建成的苏公塔可以佐证。
战火的屡屡洗劫可以使一个城市衰败,而灭顶之灾很可能是大自然所为。安乐城建在洪水沟的冲击扇上,干旱少雨使人们放松了对她的警惕,大自然又是无情的。
这不能说不是 1780年清 *** 在安乐城西北两公里处的古驿道经过的台地上兴筑广安城的理由之一。广安城就是今吐鲁番的老成,又称“汉城”。
1780年,清 *** 改辟展办事大臣为吐鲁番领队大臣,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移到吐鲁番城。1786年,新疆建省后,吐鲁番为直隶厅。
1913年,吐鲁番直隶厅改为县。50 年前吐鲁番市区只是一个“一条马路贯东西”的小集镇,街道两旁只有一些小商铺和手工作坊。
1984 年12月26日经批准,1985年5月25 日吐鲁番撤县建市,于是,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葡萄城”的设想就逐步变为事实。 吐鲁番绿洲经济的开发史佐证,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出现在吐鲁番历史舞台上的古代先民有车师、乌孙、匈奴、突厥、回鹘、吐蕃、契丹、蒙古、准葛尔及汉族,都不同程度的留下了历史的烙印。相互交融,无容讳言,也有风风雨雨,其主流仍是团结统一,共同创造了吐鲁番文明史,留下了遍地是宝的文物古迹。
吐鲁番特异的地形地貌: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的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似舟船的山间盆地。低于海平面以下的地区约 4000 多平方公里。
最低的是“艾丁湖”,它低于海平面 155 米。以艾丁湖这个深陷的洼地为中心,整个吐鲁番盆地的地形由三个色彩不同的环带组成。
外环是拔地而起的高山峻岭,北面是著名的博格达山南面是库鲁克塔格山,东南面的库母塔格山,西面的喀拉乌成山,环抱着整个吐鲁番盆地。而它们的后面却与广袤的沙漠相连。
盆地的中环是灰**的戈壁沙砾石带,这是因山岭风化剥蚀,‘又有水流下来,天长日久而积累而成。盆地的内环是岭木参天,农田丰饶,瓜果飘香,富庶昌盛的绿洲。
火焰山又天成地造的横卧于盆地中央,它是由中生代和第三世纪红色岩层组成。而连木沁、吐峪沟、桃儿沟、葡萄沟、大小草湖等地,哺育着盆地的众生,造就了吐鲁番盆地的绿洲沃野,也造就吐鲁番盆地灿烂的历史文化。
吐鲁番地理文化:两亿年前吐鲁番盆地是水乡泽国,生活在那里的鳕鱼,被古生物学家命名为“吐鲁番鳕”。水去陆现后,生活在那里的一种爬行二齿兽又被称之为“吐鲁番兽”。
吐鲁番是全国最古老的地方之一,世界上最大的巨犀化石在吐鲁番得以发掘并向国内外旅游者展示,这标志着吐鲁番市远在五千万年前是生命极为活跃的地方。 吐鲁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文物古迹荟萃。
吐鲁番文物景点多达 79 处,其中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6 处,这在新疆排列第一位,在全国也排至第十一位。在众多的历史遗迹中,吐鲁番拥有国内外少有、甚至唯我。
5.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曾经过的一个地区是火焰山描述的地区,该地区是哪火焰山地处“丝绸之路”北道上,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部,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缉怠光干叱妨癸施含渐即“红山”。这是一条东西长约100千米,南北宽7 ~10千米,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年轻褶皱低山,最高峰位于胜金口附近,海拔也只有851米。
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体雄浑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道道冲沟。
山上寸草不生,基岩 *** ,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盛夏,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红色山岩热浪滚滚,绛红色烟云蒸腾缭绕,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
6.火焰山为什么叫火焰山火焰山是我国新疆境内吐鲁番地区的一座山,因为吐鲁番地区是一个盆地,气温很高,夏天最高气温有时可达40-50摄氏度,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
古书称之为“赤石山”, *** 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赤色巨龙,东西走向,横卧于吐鲁番盆地中,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 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
7米。 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
山脉的雏形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
41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 火焰山荒山秃岭,寸草不生。
每当盛夏,七月流火,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焰云缭绕,赭红色的山体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 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达47。
8度,地表最高温度在70度以上。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
在这些沟谷中,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 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炙人口,名闻天下。
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 《西游记》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
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文字显系夸张,但高温和寸草不生这些基本特征,与火焰山实际情况完全符合,不是凭空臆造的。
7.火焰山是怎样形成的煤层自燃,在新疆境内并不罕见。
如今距离乌鲁木齐市42公里的硫磺沟煤田,自清代光绪年间就是“裂隙纵横,浓烟弥漫,岩隙间火焰呼呼,经年不绝。”到如今(2008年)已经有100多年了。
此煤田火区历时四年(1999年-2003年),于2003年才被扑灭。“天山是地质活动较为剧烈的地区,埋在地层中的水平煤层经过多次地质运动大多变为倾斜煤层,煤层露头后与空气接触,氧化后积热增温,引发自燃,最终酿成煤田火灾。”
硫磺沟煤田火区项目技术负责人苗圃工程师这样解释道。 火焰山的炎热干燥,皆归因于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现实中的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
山区气温夏季可达47℃,太阳直射处,可达80℃,沙面可烤熟鸡蛋。 吐峪沟麻扎村民居。
火焰山地区的房屋,大半是半地窖式的,一半埋在地下。散热快的土坯一直是当地主要的建筑材料。
“吐鲁番”为 *** 尔语的“最低地”。此处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为大面积的干旱区,夹处在东天山博格达山脉与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形成著名的吐鲁番——哈密陷落盆地。
又因气候极度干旱,流水搬运物质能力很弱,盆地中水力堆积作用甚微,而火焰山又盘亘在盆地中北部,阻拦效应使天山流水侵蚀的风化物质,难以进入盆地中心,其陷落后得不到物源补充,盆地自然越来越低洼。 吐鲁番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团无力进入,西来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
其地势过低,山地与盆地在短距离内高差超过5600米,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使得此地干燥炎热。故素有“火洲”之称。
由于山地 *** ,草木无覆,戈壁沙漠面积大,日照时间长,白天增温迅速,盆地过低,热空气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纬42°线以上世界唯一的热火炉。 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
虽然年平均温度只有14.5℃,然而超过35℃以上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3.3℃,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
火洲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夏季占一半,而托克逊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终年不雨或雨而未觉亦不足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干极”。 所以,尽管现在(2008年)已经没有明火烧山,但是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仍旧将火焰山造就为“火焰山”,将吐鲁番造就为“火洲”。
话说唐三 *** 天取经路阻火焰山,遇一长者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老者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道:“火焰山却在那边?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
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初到火焰山时便遭遇这一段对话,从此引出了铁扇公主、牛魔王以及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如今的火焰山,依然屹立在吐鲁番盆地北部,绵延100多公里,宽10公里,海拔500多米。
《山海经》中将其称之为“炎火之山”, *** 尔语叫“克孜尔塔克”,意为红山,隋唐时期曾叫它为“赤石山”。火焰山山体沟壑林立,曲折雄浑,寸草不生。
在炎热的夏季, *** 的表层在太阳烘烤下温度可达75℃,热浪翻滚,使人透不过气来。由于地层堆积比较水平,加上岩层软硬相间,在经年雨水侵蚀下,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
山体侵蚀下来的物质,在山麓前形成红色的洪积扇裙,扇裙前缘在干旱环境下又形成无数多边形龟裂,格外引人瞩目。 虽然高温难耐,但火焰山山体却又是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的大坝。
正是由于火焰山居中阻挡了由戈壁砾石带下渗的地下水,使潜水位抬高,在山体北缘形成一个潜水溢出带,有多处泉水出露,滋润了鄯善、连木沁、苏巴什等数块绿洲,从而也造就了这一带的生命。 火焰山为什么这么热?一直以来有几种说法。
头一种说法来自吴承恩,他“认为”火焰山的生成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自太上老君炼丹炉出来,蹬掉几块带着余火的砖,落到人间形成的。当然了,这是传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火焰山的火,来自地下煤层的自燃。有学者在考察火焰山时曾经发现这一带历史上确实有过烈焰熊熊的时候,这是因为构成山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
其中有的煤层厚达11米,它们曾发生过自燃,近地表较厚的已经自燃殆尽,而且还可以看见那留下的紫红色燃烧结疤。关于火焰山曾是一片火海,史书上也有记载。
王延德的《高昌行记》说,“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
而当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第一次经过火焰山的时候,曾作诗《经火山》如下:“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世界上几大未解之谜为何都是处在北纬30度上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大家的看法都不同,我认为或者是我的看法跟研究人员一致,关于北纬30度,科学家认为其特殊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纬度覆盖的区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中心,地球的内部结构不均匀,这导致了地球板块的极端运动,因此出现了大量奇怪的自然场景。此外,北纬30度区域存在的微量元素矿石,磁场和重力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且科学家们也相信地球的自转也会在不同的纬度引起不同的力量,北纬30度,他其实是位于赤道和北极之间3分之1米处的地方,横跨非洲,亚洲,太平洋,北美和大西洋,许多人总是认为这是地球上最壮丽多彩的风景线。当然,这条纬度线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这里有明亮的文明,壮丽的风景和各种奇异的人和事物。
你知道四个古代文明,古代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这些地方其实都出现在北纬30度左右,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并不奇怪,因为只有在文明存在的一些地方,故事才能发生,而且在古代的时候,因为在哪个时候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时,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居住完全取决于当地的气候。
然而,自然灾害少,环境宜人,耕作条件好,是文明的首选。北纬30度大约是北半球马纬度的南部边界,天气通常很好,这也意味着与30度纬度相连的大部分土地是干旱或半干旱的。然而,如果风来自水体,该地区可能是宜居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以北纬30度为分界线,向北走,远离亚热带和温带。
关于世界上几大未解之谜为何都是处在北纬30度上呢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老人说“冬月打雷黄土堆”啥意思?冬月出现“雷打冬”为啥不好?
老人说“冬月打雷黄土堆”啥意思?冬月出现“雷打冬”为啥不好?
众所周知,阳历和农历的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一年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农历,是中国现行的近现代历法,它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计算时间,一个月29.5天,一年12个月,那么一年也就是354天,与阳历相比,两者之间相差了整整11天时间。
老祖宗为了让阳历和农历能够相互融合,便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来达到两者时间不差的目的,这样也更能让阳历和农历同样适用于二十四节气,方便安排农业生产。
农历的十一月,便是冬月;农历的十二月,称之为腊月。
民间有一句俗语流传很广:“冬月打雷黄土堆”。
按照正常的年份来看,在仲冬打雷是十分罕见的,夏季打雷倒是很常见。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抢收晾晒的玉米和稻谷,简直就是在和雷阵雨晒跑,那种感觉既惊险又刺激。
在寒冬时节还上演打雷这样的节目,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在古人的认知中,自然会被赋予“奇异”气候的标签。
而且根据古人的生活经验来看,只要出现了“雷打冬”,就会有“黄土堆”出现,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悲伤和无奈。
这里的“黄土堆”指的是新修建起来的坟堆,也就是说,只要出现“雷打冬”这样的奇异气候,那么接下来便会是一场生命的“寒冬”,无数生命将会被终结,而且是在提前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这是多么残忍的死法。
什么是雷声?为什么会打雷?
专业的解释是这样的:“打雷是一种自然现象,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
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
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
这就是雷声。
”
言下之意,要出现打雷这样的气候,那必定会出现强对流天气,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极端的天气。
正所谓春种、夏忙、秋收、冬藏,过了“大雪”节气之后,也就意味着凛冽的寒冬正式光临地球,本来应该是白雪皑皑的景象,却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轰隆隆的雷声,此情此景,完全不应景。
在这种奇异气候条件之下,老祖宗根据千百年的生活经验,内心其实已经知道了答案:倒春寒是跑不掉了。
出现倒春寒这样的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
因为春天正式万物生长的季节,气候应该变得暖和起来,让地里的庄稼开始茁壮成长,只有前期发育好了,后期才能结出令人满意的果实。
倒春寒的出现,会完全打乱农业生产时间的安排,而且会对庄稼造成致命的打击,禾苗会被冻死,让农民辛苦播下的种子直接打水漂。
没有了庄稼,到了秋收时节,也就没粮食储存,再到冬天时,只能忍饥挨饿。
大部分人会变成饥民,被迫四处流浪,最后变成“路有冻死骨”的结局,可悲,可叹。
结语
其实在民间,还有很多关于“雷打冬”的俗语,这些都是老祖宗的生活经验总结,比如“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意思是说,冬天打雷,暖湿空气很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烈,天气阴冷,冰雪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
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对于古人而言,确实很难生存下去。
对科学技术很有限的古人来讲,冬月出现“雷打冬”现象,简直就是噩耗,这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会很艰难。
不过站在科学的思维立场来看问题的话,“雷打冬”是很常见的天气变化。
如果天气忽冷忽热,反复不定,出现“雷打冬”现象的机会也就较多。
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超级水稻的出现,也让我们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我们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用再担心遇到极端天气时,没有粮食吃,没有暖和的地方可住了。
自然也就不会再大规模出现“黄土堆”的现象了。
文中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