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田撒沙有好处吗

2.临策线能通大列吗

农田撒沙有好处吗

沙尘天气措施_沙尘天气设备管理

沙尘暴可称得上是我国现今最重大的气象和环境灾害之一。因为大风加上浓密的沙尘,其危害非同一般。它除了一般大风破坏,大面积迅速刮蚀农田肥土,吹失吹死种子和幼苗,打落瓜果和经济作物花朵等之外,还大面积沙埋农田牧场和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和坎儿井。幸存作物的叶片蒙尘之后,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大减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生强沙尘暴时交通事故大量增加,飞机、火车、汽车常被迫停运。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实际上沙尘暴作为地球上一种自然现象,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有密切联系。而这些自然现象,也并非对人类都是不利的。再往极端说,如果我们消灭了(实际上至少目前不可能)世界上的沙尘暴及其源头沙漠干旱地区,那么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沙尘暴能有效缓解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工厂和交通工具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数量也决不比常降酸雨的南方许多大城市少。可是,北方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却很少有酸雨发生。原来,这是因为北方常有沙尘天气,而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正是由于沙尘能中和酸雨,所以科学家曾有用热气球在高空撒沙防治酸雨的建议。当然这既做不到,又会引起新的沙尘污染)。

欧美国家近20年来酸雨危害之所以迅速加剧,主要也是因为他们用静电除尘器大力清除火力发电厂烟囱排出的碱性飞灰,使烟囱同时排出的硫氮等酸性气体更少得到中和之故。

沙尘天气造成了黄土高原

沙尘暴天气第二个值得提到的“功绩”,应该说是它造成了黄土高原。

随着第四纪初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强烈隆起,阻断了印度洋夏季风深入内陆,中亚地区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气候日趋干燥。干燥地区气温日差较大,夜冷昼热,岩石逐渐物理风化成为砂粒,形成了沙源。同时,青藏高原还使东亚高空温带西风急流分支,北上的北支西风急流得以把地面刮到高空的粉尘及细粒顺风输送到东部地区,从而形成了我国大约40万平方公里面积巨大、土粒物理化学性质却又十分一致的黄土高原。

我国黄土高原的面积和厚度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因而我国居住在黄土高原上窑洞中的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多达4000多万。有些地方垂直崖上有多层窑洞,远看如一幢幢大楼一般。因为黄土是热的不良导体,因而窑洞中冬暖夏凉,居住十分舒适。

沙尘颗粒有利于成云致雨

据观测,沙尘颗粒并非圆形,而且表面凹凸不平,十分有利水气在其上凝结。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虽然年雨量只有50毫米左右,而年蒸发量则高达2000毫米左右。气候极为干旱,但是天上的云量却不少。例如年降雨量仅16毫米的吐鲁番,年平均总云量却高达4·4成(北京也不过   4·8成),即天空平均44%为云所遮(沙尘暴最多的春季高达55%左右),主要就是这个原因。虽然这种云多是5000米左右的非常薄的高云,但还是起到了一点缓和地面高温干旱的作用。

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因为雨小又多沙尘,常可见到东部一般见不到的“土雨”。这种雨滴极小,降落极慢,沿途大量吞并沙尘,最后自己却反而消失了。这种土粒掉到衣服上不易拍净,因为它是湿的。到了东部,雨滴更大而沙尘更少,因此成为泥雨。

沙尘有助海洋生物生长

如前所说,沙尘粒子越小,飞行距离越长。所以,据考察,在东亚近海区域中,海底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度与离大陆海岸距离成反比。大约每离海岸450公里,沉积速度就减一半。因此在西北太平洋沿岸海区形成了全球海洋中土壤沙粒沉降量最大的海域,每年每平方米超过了10000微克。沙尘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也是海水中常常缺乏的铁和磷,因而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

沙尘云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

1991年6月,菲律宾皮奈图博火山大喷发,巨量的尘埃粒子进入平流层大气,使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强劲升温的势头暂时中止。科学家们得出了火山爆发使全球太阳总辐射量降低了6%的结论。火山尘埃云的这种反射阳光降低地面气温的作用,好比给地球撑了一把阳伞,因此被称为阳伞效应。

从地面飞到高空的沙尘云同样能产生这种阳伞效应。特别是在近地面,沙尘粒子大而浓度高,强沙尘暴中能见度常在50~100米以下,甚至伸手不见五指(因此群众称为黑风),使白天地面降温尤为剧烈。

不过,一地一次沙尘暴的影响毕竟有限,但是考虑到全球有约三分之一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不断向大气输送沙尘和土壤粒子,其总影响便不可忽略

临策线能通大列吗

千里线上的生命号

2009年12月26日,随着汽笛鸣响,被老百姓喻为内蒙古“青藏铁路”的临策铁路首发通车。临策铁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东接巴彦淖尔市临河站,西至中蒙边境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策克口岸,全线长768.415公里,总投资42.7亿元,是连接蒙古国的一条重要运输通道,与包兰铁路连接,形成贯通华北至西北的铁路运输大通道。然而,临策铁路开通近一年来,却是只通货车,不通客车。

11月15日,记者登上了被称为临策线上的“生命号”——57021/2次临策铁路路勤专用列车。8时30分,记者带着诸多疑问从临河火车站登上了57021次列车。一上站台,记者就惊奇地发现,这趟共有20节车厢的列车竟然是客货混编,其中5节普通硬卧客车,12节拉运钢轨的平板车,2节水罐车及1节集装箱车。“你们看到的2节水罐车每节装着60吨生活用水,1节集装箱车里装着20公升装的600桶生活用水,还有蔬菜、粮油等生活物资。因为铁路沿线80%的地方是极度干旱区和沙漠的边缘地带,90%的地段远离公路,其中400公里是无人区。目前全线运营18个站,其中13个站没有水,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后勤供给十分困难,所以这趟车被称为临策线上的‘生命号’。”本次列车的车队队长贾利军向记者介绍,57021/2次车除接送沿线职工上下班外,同时也是生活供应车,承担职工生活后勤保障任务的恒诺临河公司,通过这列车将蔬菜、粮油和生活用水等及时运送到沿途各站,为临策铁路上千名职工提供生活保障。

“生命号”列车每周一8时40分从临河发车,次日天亮前到达额济纳,18时30分从额济纳返程。全程运行中逢站必停,事多则长停,事少则短停,没有规律。全线限速80公里/小时,无论遇到上行或下行的列车都得让行,所以晚点是常有的事。

在记者的焦急等待中,火车在晚点1个小时后,终于从首发站临河启动了。

沙漠中的“黑色蕾丝”

列车从临河一路西行,车窗外阳光明媚,铁路两侧田园风光美不胜收。10时25分,火车驶入第一个站点杭锦后旗火车站,该站距离旗府所在地陕坝镇4公里,彻底结束了30万人口之众的杭锦后旗不通火车的历史。

列车在杭锦后旗站停车13分钟后继续西行,过了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站,沿路渐渐变得荒凉起来,列车驶入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地带。正值中午时分,晴朗无风的天空下不知从何而来的沙子,竟然无孔不入地进到列车里,车窗边沿上、地板上,甚至座位上都能看得到摸得着。车队队长贾利军对记者说:“你们今儿算是遇上了好天气!我们经常遭遇的是天昏地暗的沙尘天气,有时风沙大,列车要紧急停车避险。夏天,沙漠表面温度达到70摄氏度,能烤熟鸡蛋;冬天,沙漠里的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狂风吹得年轻人都站不稳脚跟,得抱着石头走路。”

列车穿行在沙漠中,记者惊奇地看到,一大片一大片临近铁路两侧的沙丘像是罩上了一层“黑色蕾丝”,定睛细看,原来是整齐划一的人工黑色塑料网格。贾队长告诉记者,这是临策铁路线上的一大风景——人工网格化沙障,目的是为了防治沙害。

图克木庙的地下水窖

15时40分,列车到达图克木庙车站,专门把从临河满载而来水罐车里的生活用水蓄入车站100立方米的地下大水窖。这道工序要停车1个半小时,记者乘此机会下车采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给水窖蓄水时靠自流,蓄满整个水窖需要4个小时,后来改用电泵抽水,蓄水时间缩短至1个半小时。蓄水时,车站职工忙着从“生命号”上往下搬运蔬菜、粮油等生活物资。

图克木庙位于阿拉善盟茫茫戈壁,生态恶劣,是临策铁路线上一个规模较大的重点治沙点,所以这里的工人比较多。工务部队长范金明告诉记者,这里的工人日均有40多人,主要是维修管辖区内长170公里的线路,每天早上8时吃了早饭出工(夏天一般在早晨5时就出工了),下午4时多回来,每人出发时怀里揣2个馒头2个鸡蛋,这就是午饭,只能在野外吃。

记者来到图克木庙车站后正赶上职工开晚饭,人手一个大饭盒盛满了热腾腾的焖面,有的端回宿舍吃,有的则站在院里或蹲在墙根吃。在食堂门前排队打饭的人群中,十来只小狗摇着尾巴蹭来蹭去。范队长说,职工们在这里一待至少半个月不能回家,业余生活很单调,偏远些的治沙点更是只有两三个人,于是好多职工就养小狗来解闷。一位职工风趣地跟记者说:“和青藏铁路相比,这里除了氧气不稀缺啥都稀缺。”

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就怕得病,特别是急,所以,工人们人手一个小药盒,里面备一些常用药。今年7月,图克木庙一名车站值班员突发脑出血,为了把患者尽快送往医院,车站动用了轨道车,并通知沿线站点及时予以让行,2个多小时后终于赶到临河,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这件事也因此被呼和浩特铁路局评为“和谐呼铁”典型事迹。

在这条神奇的铁路上,作为旅客的你可以尽情领略苍天般的阿拉善,美奂美仑的胡杨林;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乌兰布和大沙漠;阡陌纵横、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高原……如果你有幸成为她的旅客,那么,在你领略了以上所有美景的同时,会深深地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折服。于是,你会深深地牢记这条神奇的铁路——临策铁路!

铁路给胡杨林让道

16日7时40分,列车抵达额济纳车站。晨曦中的额济纳站寂寥而静谧。从站台极目北望,是一片高低错落的建筑。呼铁局临策基础设备管理部额济纳综合车间书记赵磊向记者介绍说:“那就是额济纳旗,距火车站有6公里。车站之所以距城市这么远,是因为线路设计时多绕行了30公里,进入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害地段,以免45万亩国家级胡杨林保护区受到人为破坏。”

临策铁路给胡杨林让道后,为防止流沙掩埋铁路,经多方论证和设计,在风口流沙严重地段,运用新技术建起了2段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人工隧道——防沙明洞,分别长6.66公里和1.42公里、高近10米,开创了国内铁路线最长的防沙明洞。

“夏天到防沙明洞内作业很受罪。”呼铁局临策基础设备管理部额济纳综合车间工务部副主任郭春阳说。他说,今年7月1日,他带领30多名工人进洞作业,早晨5时从额济纳出发,7时到防沙明洞里时温度已达30摄氏度,中午时气温超过40摄氏度。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们热得脱掉工服只穿一条内裤,一干就是8个多小时,有四五个人中了暑,但是他们喝了随身携带的藿香正气水,歇上片刻后又继续干。

据了解,建设绿色环保铁路,保护生态环境是临策铁路建设的一个新亮点。施工单位还先后在乌力吉至额济纳的300多公里区段,建立了多处野生动物通道,以保证野驴和黄羊等动物的迁徙。

6800多万控制沙害

20时25分,列车到达苏宏图车站。夜色中寒风呼啸、沙尘弥漫。“这里年风沙天数多达230天,最大风力11级,风沙埋道是常有的事。”同车的一位老职工告诉记者。据介绍,今年5月中旬,连续几天沙尘暴,有的铁道上沙子能达1米多高,把火车轱辘都埋了,当时有70多人参加了除沙会战,最长一次清沙用了28个小时,一个个又饿又累筋疲力尽。

呼铁局临策基础设备管理部技术设备科科长乔金义告诉记者,目前临策铁路受沙害影响区段有456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65%;沙害地段有303.2公里,占线路总长的44.2%,其中严重沙害地段有257.6公里。

2009年12月26日临策线开通后,由于沙害的影响,列车不能正常开行。为此,呼铁局专门成立治沙指挥部和专业治沙队伍,组织干部职工200人,雇佣劳务工267人,动用14台装载机、推土机,驻守沙害现场,发生沙害及时清除。

从6月1日开始,呼铁局组织大型机械100多台,最多时清沙人数达2000多人,清除线路积沙120万立方米,设立高立式沙障450公里,设置土工网格620万平方米,粘土、粘土碎石覆盖293万平方米,生物治沙滴灌造林4.5公里。

截至目前,临策铁路治沙已投入6800多万元,沿线沙害终于有所遏制。

经过艰苦卓绝的建设和治理,2010年7月16日,临策铁路开始从策克口岸向临河拉运煤炭。据呼铁局乌海车务段段长助理徐斌介绍,货车开通运行至今已发送运煤货车106列,运输煤炭390136吨;57021/2次“生命号”列车开通运行至今已输送了3000多吨生活用水、15000多桶饮用水及2万多公斤食品。随着运输线的日趋正常,今后临策铁路对中蒙经贸往来的促进作用将日益凸显。

11月24日,呼和浩特至额济纳旗4661/2次空调旅客列车将正式开通,途经呼和浩特、包头、临河、苏宏图、额济纳等车站,行程共1100余公里,全程运行14小时5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