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椎骨导致腿疼_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
1.建筑是凝固的诗,这句话是谁说的
2.文学作品中有写桥的,请举一例,用自己的的话简要介绍
3.中学语文《桥之美》教学设计?
建筑是凝固的诗,这句话是谁说的
女 儿 墙
建筑是一首凝固的诗,越古老的建筑就越像是古诗,意趣幽远,境界隽永。
记得若干年前,国家邮政部发行过一套精美的民居邮票,不仅让集邮者也让很多人爱不释手。典雅的江南民居、灵动的西南民居、俊逸的燕赵民居、厚重的京畿民居,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成为历史和文化一个意义重大的见证。但南北之间的建筑是有差异的,这其中既有文化与传统的背景,也有地理和天文的因素。南方潮润而北方干燥,南方雨耐而北方风急,这些对建筑意识的形成和设计理念的确定是有很大影响的,布局的结构、材料的使用也都相应有了讲究,说出来的道理是一套一套的。
建筑物可以是坐北朝南,也可以是坐东朝西,但有些结构却是南北一致、必不可少的,比如房子的门、窗、墙这样的基本元素。我对建筑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尽管交结了一拨很有造诣的建筑设计师,但我还是无法深入其中的。他们戏言说:你要是都弄懂了,他们就只能下岗了。
不过,我还是虚心好学的,只是生性愚钝,很多东西问过了听完了,最后还是一头雾水,比如女儿墙。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是在一次城市的规划会上。说这名词的人,是当地的行政主要官员,据说他颇通建筑。别人很认真地告诉我,现在的官员不通建筑是说不过去也当不好官的,因为城市的发展需要新陈代谢,有无数的旧城改造、有无数的新区建设,这其中又有多少值得计算的空间呀,要是都像我这样的门外汉,那将遭人指责的。他侃侃而谈、渐入佳境,而我只记住了“女儿墙”这个名词,其余的如风声过耳,这也许是和我骨子里的那份佳人情结有关吧。
后来,又多次在不同场合里听到了这个名词。
遂求教于专家,他们轻描淡写地说:女儿墙就是屋顶上方的那道矮墙。
墙是一道空间的禁锢也是一个安全的屏障。它不仅和居住其间的女儿有关,而且和居住其间的任何人都有关,可为什么偏偏叫女儿墙而不叫其它墙呢。
你是文人,自己慢慢去品味吧。看来他们真的不想让我给抢了饭碗。
上网查了很多的资料,大失所望。女儿墙的出处居然是源于厚重的城墙,那种用于防御的封闭式守态建筑,让人联想到是狼烟烽火、刀光剑影,丝毫感受不到女儿那乖巧可人的情趣。也有些解释和女儿有关,却显得牵强附会,缺乏一种和女儿身份相符的时代氛围。也许它就是一个延续至今的名词罢了,至于想像的拓展程度,那要靠不同人的不同造化了。
不过,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看到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楼房,还是忍不住会翘首看看顶部的女儿墙。
在一间浪漫而温馨的咖啡屋里,终于听到了能触动我写作灵感的解释。
一个有相当文化底蕴的高级建筑设计师,向我们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女儿墙”的来历。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人的地位是低下的。哪怕你是大家闺秀,也要遵从于“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里在闺房中练习女红,即便出嫁也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就不知道夫君的长相。尽管她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较高,但在自由程度上就远不如茅屋陋室的农家女子了。她们采莲养蚕,嬉戏原野。而住在雕梁画栋里的女儿,想要露脸,只有独上层楼了。那道矮墙起到了防护的作用,而员外看到**在屋顶上怅然若失的样子,遂生出一份心思,女大不中留。风声放出,自有人前来说媒提亲。那能说会道的媒婆,看到在女儿墙边亭亭玉立的女儿,对男家添油加醋地说了不少好处,自然也在事成之后得了不少好处。
那女儿墙不过是限制女儿们的一道护栏,出嫁则如鸟出笼。
如今的女儿们早已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去了。满世界地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自己追求,父母的意见只供参考。而女儿墙也成为了一个专有的建筑名词。但这名词起得确实耐人寻味引人入胜,那其中包括文化包容风情。刨根问底,什么样的解释都有,各有各的道理,那就看你自己的选择和接纳了。
连“女儿墙”这样一个名词都能有这样深厚的内涵,那真得不能不让现代人对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顶礼膜拜了。
美 人 靠
美人靠比女儿墙更有诱惑力。美人是美貌的女子,有一种惊俗的震撼。能和美人相关联的物品,为数不多。当然认真去找,还是能找出一些的。除了在丹麦哥本哈根的那个坐在海边、如精灵般的美人鱼之外,我们这儿还有一种植物与美人有点渊源,叫“美人蕉”。它是一种茎大的草本植物,生长在南方这样温润而多情的土壤间,自然也就多了一份妩媚和娇艳。在碧绿的阔叶之上,几朵花鹤立鸡群般绽放着红色的火焰,很像是美人抛过来的热情。
另外一件与美人相关的物品是美人扇,那是一种锦缎做的团扇,圆圆的扇面上画着山水或仕女图,有一根带着流苏的扇柄。握在纤巧的手中,给美人们添了几许娇柔。它已经不是用来扇凉风而成为了一种点缀,当被人看得不好意思时,用扇一掩,藏起了多少羞涩,掩饰了多少风情。当然,还有一种意趣在其中,比如唐代诗人杜牧诗里“扑流萤”的轻罗小扇,也属于这样一类的扇了。
大凡和美人相关的物品必定精致而妩媚。
那么,美人靠呢?
美人靠,说白了就是一件供人倚靠的椅子,长椅可称短椅亦可称,但说白了就显得浅白了。用了美人的字样,就一定是与众不同。它成为了一个深蕴文化内涵的名词,成为了一个充满想像诱惑的空间。古时,那些殷实的大富人家都有自家的院落。美人靠是设在廊檐下专供太太**们坐靠的,但也不是随处可设,一般都会选择在傍水之处。不妨想想:一座回廊曲折、青舍古香的深深宅院里,小轩旁,月池边,一位衣着飘逸、面若桃花的小女子斜倚在美人靠上,发髻高耸着,横插着一根碧玉雕琢的发簪。柔情春风拂起她那桃红色的披肩,襟袄前镶着的蝴蝶扣,纠缠着她一生的相思。她就这么半倚半坐在“美人靠”上。或临渊羡鱼,那鱼儿在水中相互嬉戏;或托腮望蝶,那蝶儿在花草中展翅起舞。触景生情,对小女子来说,是何等的动情和醉人呢。
这样的美人靠和美人交融显得雅致而静谧,也有点淡淡的忧伤和愁绪。无论是雅还是忧,美人靠已成为了园林或庭院里一处至关紧要的点缀。
这好听的名称渐渐从庭院走了出去。山野乡间的廊桥上,也同样有供村民来往歇脚的坐椅,也被叫做“美人靠”。意境和庭院里已大相径庭了。它是一种蔓延还是一种契合,在此已没有了争执的意义,毕竟意境源于心境。山野自有山野的情趣,廊桥如彩虹横跨溪涧之上,沟通两岸。这里的桥有多长,“美人靠”就有多长。放下身上的重荷,侧坐于美人靠,把视野和心情一起交给翠鸟放飞。远山似黛,近水如玉,炊烟依稀,老树怀古。而廊桥下的溪水,急促的浪花腾跃着欢快,奔放的激流弹奏着美妙。远处传来鹧鸪声声,一种安祥和静谧在抚慰着劳累和疲乏的身心。宁静的山间适合遐思,从鸟语兽言中仿佛听到了遥远历史的回声;从岩石溪床中仿佛看到了沧桑岁月的伤痕?时光荏苒,一切都成为了过去,都在时空的脚步中凝固,结晶为厚厚的文化,给后人一份颤栗和景仰。
美人靠渐渐也进入了家庭,那种舒适的贵妃椅也叫“美人靠”,它的定义应该是在椅子与床榻之间游走。但肯定属于一种享受,有它的角落总是属于这间房子里最舒服的地方。这种椅子靠背弯曲,靠背和扶手浑然一体,人们可以靠垫坐着,也可把脚放在上面斜躺着,椅子与人体的线条默契得天衣无缝。
有了美人的字眼,一切都变得柔情似水,变得温馨浪漫。从古典的庭院到僻静的山野再到闲适的居家,美人盈眼。在一个官人家中,就见到了贵妃椅。他坐于其上,将身子尽量贴靠,翘腿,一副舒坦的样子。不过,他对美人靠的见地与众不同。其言:美人靠的秘诀何在?就在于它是依据女性的曲线而设计的。坐于其上,如坐美人怀中,那种意趣和想像是不言而喻的。
众皆愕然。
细细品味,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尤其在如今的环境中,像他这样喜欢美人、美人喜欢他的官人,可谓实践出真知,这种感受算是与时俱进也。
文学作品中有写桥的,请举一例,用自己的的话简要介绍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之美的(1张)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中学语文《桥之美》教学设计?
《桥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桥之美》虽然是?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但很显然是不能把它作为纯粹的说明文来教,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在这一课教学中可以不必过于强调。如何定位呢?还是在于: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作者从画家的角度介绍了自己喜爱桥的原因。我们不是从画家的角度学习语文,我们还是应该从语文的角度把这一篇文字作为语言学习和训练的好材料。本文无论从语言的理解,还是美学的欣赏,都觉得难。难在画家眼中的美,我们多数人只可仰望,如天上的彩虹,可望不可及。但作为教师,除了仰望,还要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引导学生欣赏那道绚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品味本文优美有情味的语言以及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感悟理解,锻炼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感悟美,欣赏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突破
初读课文,感觉语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内容较散,初中学生不好把握。再读课文,研究教法,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涵的审美特色。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力求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人笔下的?桥之美?
1.媒体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及《天净沙? 秋思》的内容。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媒体出示艾青诗《桥》的内容)
桥
艾 青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涉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者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3.媒体出示徐志摩诗《再别康桥》(节选)的内容)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教学创意: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朗读,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教师导入,艾青的桥有了故事;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板书课题:桥之美 吴冠中)
二、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1、感知?桥之美?。
阅读第4、5自然段,思考:
课文重点写了哪些桥?桥周围的环境如何?两者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产生了怎样的美感?勾画相关语句 。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板书,明确:
乌镇石桥密密苇丛疏密相间?舒畅
江南石桥细柳飘丝刚柔相济?销魂
长桥卧龙水天一色面线相融?满足
风 雨 桥飞瀑流泉动静相生?欣赏
(教学创意:这一环节最大的创意有二,其一是跳开开头三段,直接进入课文重点?桥之美?的解读。其二是根据课文的描述,把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分别用一个字提炼,为后文学习做好铺垫。
作者借第四段里写的几座桥向我们介绍了这样的四种美:密密的芦苇荡中突现一座小石桥,这是疏密相间之美;石桥细柳则表现出刚柔相济之美;水天一色中的长桥,则让我们欣赏到面线相融之美;风雨桥和飞瀑流泉有的是另一番的动静相生之美。再稍微读一读原文就可以看出,?舒畅?、?销魂?、?满足?、?欣赏?,这几个词很巧妙地表现了不同形式的桥的美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这一段文字,描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介绍每一种桥的手法也不太相同。
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好好地感知这一段的文字美和手法妙的特点。这样才能用足文本的价值。教学中,在了解了画家提出的美学原则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紧扣文本,让学生活动起来,训练起来,发展起来。一切围绕?语文?和?学生能力培养?来设计。)
2、欣赏?桥之美?。
朗读与欣赏:多媒体显示和朗读段文字相一致的景色和桥的画面,并配有?苏提春晓?背景音乐,让学生从课文的感知回到画面的欣赏。
(教学创意:由于文章语言生动,极富表现力,读来朗朗上口,画面感很强。因此,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抽象的文字更形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 透过画家的眼神,我们眼前浮现的不仅仅是一座座精美的桥,更是一幅幅完美的图画啊。从而使?桥之美?具备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统一。)
3、品析?桥之美?。
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通过阅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的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
(1)赏析美景
例如:乌镇石桥: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乡间石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
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
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
(教学创意: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能,更重视其美学价值。怎样来欣赏一幅画面?关键看其中的景物与周围的环境是否既对照又和谐。这也是本文揭示的全新的审美角度)
(2)对比之美
在讲到桥的不同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的形式作用时,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思考:如果在险峻的山峰间造一座古朴坚硬的石拱桥会有什么感觉呢?
让学生明白了坚毅的山峰间适宜休闲的风雨桥,却不适合厚重的石拱桥,也因此明白了,温柔的江南为何多古朴的石拱桥。从而明白了,不同的环境中需要不同形式的`桥。
在讲到桥的建造需要注意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和谐美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强与弱,刚与柔形成的对立统一美。可做一个类比:这坚硬的石桥与轻缓的河水,与桥头纤细的柳丝构成了一副和谐的图画。这份和谐就如强健的男性与柔美的女性所组成的那份刚柔相济的美,这份和谐就如壮伟的高山与清幽的流水所形成的山水相依的美。
(教学创意: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对比欣赏一副副图画,假如这样的环境里没有这座桥会怎样?有了这座桥后又怎样?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桥的这个形式美就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而且还懂得了欣赏这类图画的方法。学生对于对立统一的和谐美有了比较真切的了解。)
(3)品味雅词
如:舒畅、销魂、搏斗、晓风残月等词语的妙处。
资料链接:
?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枝在古人眼里是离别的象征,有淡淡的凄清感。
卞之琳的《断章》:?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
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4、可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桥都美,文章提到不美的桥有哪些?不美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第6自然段。
(1)南京长江大桥
(2)钱塘江大桥
(3)成昆路上的直线桥
不美的原因:没有与周围环境呼应和衬托。
5、画家眼中美与不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归第2自然段学习,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即?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我心中的?桥之美?
1、文中提到鹊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3、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那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没有看不见却具有?桥之美?的桥呢?
(教学创意: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同学们深刻感悟到桥之美的内涵。)
板书设计
桥 之 美
吴冠中
桥 环境 形式 美感
乌镇石桥密密苇丛疏密相间?舒畅
江南石桥细柳飘丝刚柔相济?销魂
长桥卧龙水天一色面线相融?满足
风 雨 桥飞瀑流泉动静相生?欣赏
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之美》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了解作者看桥美在何处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在朗读的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关键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欣赏《忆江南》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画面是江南的各种各样的桥和苏州园林的各式桥梁,配合《忆江南》的曲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看了那么多的桥,有什么感受?(生回答,只要说出了感受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配以导语:?垂虹玉带姿态万千的桥,地上的虹是桥虽没有七彩,却拥有永恒的生命,地上的玉带地是桥,虽不能飘动却使水更加灵动秀美。桥一向受文人墨客钟爱,使桥梁专家放下了量尺铅笔,用文字建筑起了优美的中国石拱桥,现在画家吴冠中又搁下了画笔宣纸,用文字细细描绘起桥之美,那么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桥之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
二. 初读课文,感悟意境: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抓关键句:)
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了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总结: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品读美文,欣赏美景:
(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桥 环境
风雨桥 飞瀑流泉
画中桥 街市头
田野尽头的小桥
鹊桥
(2)列举的这些桥它们各自都美在哪,请你结合课文简要的说说?(结合文中作者景物描写的句子来谈)
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点线面的对比美,变化美)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形成空间上的对比美)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柳枝年 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的对比,差距之大仍能和谐统一)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桥的长线打破了湖面的单调感,同时桥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出现在水面上,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就有了灵性与美感)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
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索桥是一道线,与周围的景色形成线与面的和谐统一,山上的树与索桥的颜色形成映衬对比美)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作者认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去画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很难找到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处理不了六和塔庞大的面和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不符合画家的审美标准.)作者用反面的例子来说明画家看桥的审美标准
总结:作者看桥有他自己独特的眼光,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 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同时作者在描绘的时候语言很有感染力,有抒情的色彩,做到了用心去描绘。
(三)吴冠中先生对桥之美的追寻对你有什么启发?
和谐才是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用联系的眼光来看事物就能从中寻找到美或是新的发现。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 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
⒈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功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⒉的确,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桥之美?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得出的结论:
可以说看到的美景,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无形的?桥?
与同学发生矛盾经过调解成了好朋友,?沟通的桥最美
和家人有了争执是老师的开导劝慰,代沟没了 ,?亲情的桥最美
失意时鼓励的眼神,跌倒时有力的搀扶 ?友谊的桥儿最美
。。。。。。。。。
为民辛劳,满身是泥,疲惫不堪却是最美的人最有力量的人 ?弘扬一身正气的桥最美
五.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教学反思:
好的方面:
1、准确把握并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说明文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比较枯燥,《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在课文导入中,由于讲《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中提到了桥的设计和中国石拱桥中的结构坚固,形式优美,但是都没看到桥的美,于是在一段视频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些美妙绝伦的建筑,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文章重点研读的环节中,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作者所举的例子中的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形式独特的风雨桥桥等让学生有了直观上的认识。这个环节结束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事实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自子自知。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美的传递者,我让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朗读形式重点研读了课文的第四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桥美在何处。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的理解和回应,书本潜在的意义才能处于不断的被创造性的流动之中,学生的心灵才能于书本中的世界融为一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效果不错。
3、重视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能从书本的小语文走进生活的大语文,让学生生活语文的意识增强,从而提高自己生活的审美能力和生活中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充分的认识的语言语文所彰显的魅力。
不足之处:有些具体的知识点没落实到位,比如在讲解时候,有个学生找到了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他认为这也是作者所认为美的桥,我只是和学生否认了他没找准确,却美和学识讨论为什么不美。
学生分析到了映衬美,对比美,但画面中并没实际的标出什么和什么映衬,才是美的。什么和什么对比才美等,可能有些学生还不够完全的明白,如果画片中标记了,应该更到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