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降雪天气_降雪的气温条件是什么
1.烟台在古代每朝每代叫什么名字?
2.福建地区的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高分等高手!!
3.北极的资料
4.关于落基山的。
烟台在古代每朝每代叫什么名字?
1、西周时期——东莱
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这座长满莱草的山脚下曾经有一个红红火火的诸侯国——莱国。自莱子国以东称东莱,以西称西莱,东莱以此得名。东莱是山东龙口市的古称。现也作为烟台市的古称,或作为地理名词泛指烟台地区。
2、春秋战国——罘
烟台的芝罘区,春秋战国时称之罘。春秋战国时,齐国曾修八主庙,其中的阳主庙就修在芝罘岛上。到后来,秦始皇和汉武帝东巡,都到这岛上来举行过祭祀的仪式。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设立登州。
4、明——烟台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明政府在此设奇山守御 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在北山筑烽火台,又称“狼 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5、清——烟台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 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为通商口岸, 1861年改为烟台。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 设立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 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专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扩展资料:
烟台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 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海滨城市,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在中国,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和威海,由于冬季降雪量远高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地区,因而有“雪窝”之称。烟台和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相对于内陆,地处沿海的烟威地区是名副其实的“雪窝”,这个称号的得来,与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天冷空气的影响下,常常具有持续性、高强度的特点,所谓的持续性就是一般下雪会持续数天,多者达数周之久,下雪在烟台并不是奇闻,下大雪、暴雪也不是奇闻。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季呈现出两头多、中减少的特点,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较多、较大,原因为:初冬时由于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较大,容易形成降雪。在元旦春节期间由于天气最冷,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最小,不易形成降雪;在春末时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拉大,冷空气影响下,也容易形成降雪。
降雪量大也是烟威地区的降雪特点,在多雪的烟台生活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烟台,冬天只要刮北风,有一片云彩就能下雪。常常见到的奇观是“太阳雪”,一边的天空中有太阳,但并不影响雪花纷纷落下。因此当地人称这种雪为“太阳雪”。
百度百科——芝罘
百度百科——东莱
百度百科——登州
烟台市人民政府—— 首页 ?> 走进烟台 ? > 烟台概况 ?
百度百科——烟台
百度百科——雪窝
福建地区的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高分等高手!!
⊙ 土 地
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
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线总长6128公里,其中大陆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大小岛屿1546个,占全国1/6;
拥有厦门湾、福州湾、兴化湾、湄州湾、沙埕港、三都澳等众多天然港湾。
⊙ 气 候
福建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2004年平均气温15.3~21.9度,平均降雨量930~1843毫米,是全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首位。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内陆养殖面积和可作业海洋渔场面积分别约1000平方公里和12.5万平方公里。有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 水资源
境内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
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
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福建省位于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3′之间,其纬度属亚热带纬度范围,所以全省气候属亚热带气候。
福建省临海靠陆,气候具有从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特点。福建省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这是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的表现。但福建省4月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月平均气温,且按照康拉德的大陆度公式计算,大陆度普遍小于50,这些反映了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福建省东部海面出现的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对福建气候也产生一定影响。台湾暖流使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含水量增多,热量增加。沿岸流会加剧冬季风在沿海地区的降温作用。
福建省地势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但地势起伏大,横剖面呈马鞍状。
闽东南沿海地区为省内主要平原、台地所在地,这里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强迫抬升作用弱。在春雨季和前汛期降水季,低层盛行西南气流,闽东南沿海地区位于闽中大山带的背风一侧,所以尽管面对大海,但降水量却相对少些。福建省中部及闽赣两省之间有两列山脉,即闽中大山带和闽西大山带。两大山带大体互相平行,且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两大山带对本省的气候有深刻影响。由于两大山带的天然屏障作用,在冬半年会阻滞自西北、北面来的冷空气的入侵,使冷空气南侵的速度变慢,势力减弱。两大山带两侧的坡度较陡,对低层气流产生明显的迎风强迫抬升作用或背风下沉作用,从而影响降水量的分布。所以在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而沿海平原和山间河谷盆地的降水量较少。自沿海向内陆,年降水量大体上呈“两高两低”的马鞍形分布。在不同季节,低层盛行气流的方向不同,山地两侧的降水量也不同。3~6月间的春雨、前汛期降水季节,低层盛行西南气流,此时两大山带西坡的降水量明显大于东坡。但在后汛期降水季节(7~9月),大山带东坡的降水量却多于西坡。台风产生的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闽中大山带的东坡。两大山带的山峰与河谷、盆地间的高度差大,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分布。山地坡向的不同,河谷走向的差异使全省气候出现局地差异。
由于福建省所处纬度较低,所以尽管云量较多,但仍可得到较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本省年太阳总辐射值的分布为,自闽东南沿海平原的5000兆焦/平方米左右,向闽北、闽东北山区减少到4000~4300兆焦/平方米。
福建省年太阳直接辐射值在2000~2600兆焦/平方米左右。年太阳散射辐射值在2000~2400兆焦/平方米左右。
福建省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季风环流发达。冬季亚洲大陆冷高压势力强大。全省主要盛行由亚洲大陆冷高压发散出来,南下转向而成的东北季风。
冬季,东北季风来自冷干的大陆内部,经过长途运行,进入省内时,有所变性,但仍较冷、干,可造成低温寒害。尤其在闽北山区常出现霜冻。冷空气前沿的冷锋过境,使云量增多,往往带来少量的降水。但从总体看,福建省冬季是一个相对冷干的季节。
进入春季,南侵的冷空气势力已减弱。初春,仍然盛行东北季风,但此时早期南下已明显变性的冷空气,与其后刚刚南侵、相对变性较少的冷空气之间形成的锋区常在本省出现。该锋区移动缓慢,这时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
5、6月春夏之交,随着西太平洋副高的加强北进。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引导热带海洋气团北上,并与来自北方大陆的变性极大陆气团之间形成的极锋从福建省通过,产生大量的降水。这时期是福建的主要降水时段,即华南前汛期降水。
春季,低空南支急流和西风气流中出现的波动东移经过福建省,对全省天气也有重要影响。
6月下旬,随着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北跳至福建省上空,福建省的前汛期降水结束,进入夏季环流形势。7月,福建省常受西太平洋副高脊线控制,天气炎热,云雨较少。
7月下旬,西太平洋副高进到北纬30°或以北,福建省位于副高脊线南侧。自此时起,热带低压、热带云团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省内的次数明显增多,同时雷雨出现的次数也相应增多。
秋季,副高脊线已退到福建省南面,小股弱冷空气开始南下,全省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历史气温变化
福建省地方志书中有关气候冷暖变化的记载,始自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距今已近900年。判断前800年气温的冷暖变化,主要依据志书的记载;后100年气温的冷暖变化,则主要依据仪器观测资料。纵观福建近900年来的气温变化,经历了冷、暖、冷、暖四个阶段。
(一)寒冷期(1110~1190年)
此时期,闽东南沿海地区频频出现大雪、冻害天气,其中覆盖全省的降雪、冻害事件有3次。第一次出现于宋大观四年(1110年);第二次出现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第三次出现于宋绍熙元年(1190年),这一阶段,长江下游地区也是寒冷期,长江、太湖曾多次出现冰冻现象。
(二)温暖期(1200~1500年)
在此时期地方志中很少记载霜、雪灾害事件,仅个别年份、个别地点出现霜害,如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邵武、光泽二县有“陨霜杀稼”的记载。这一阶段的前半期,国内北方气候也较温暖,竹类可在陕西西安、河南博爱等地生长。宋咸淳四年(1268年)至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官府衙门里,还设立“竹监司”。浙江气候也较温暖,据记载,宋庆元六年(1200年)、嘉定六年(1213年)、嘉定九年(1216年)、嘉定十三年(1220年),杭州无冰雪天气,有的冬天还“桃李开花,蛰虫不藏”。
(三)寒冷期(1501~1900年)
自明代中叶(大约16世纪)起,至清代后期的400年间,气温降低,为另一寒冷期。但在这期间,也有数个气温较高的年段。因此,总体上大致可分为7个小寒冷期和6个小温暖期。
第一个小寒冷期(1501~1533年);第一个小温暖期(1534~1554年);
第二个小寒冷期(1555~1581年);第二个小温暖期(1582~1625年);
第三个小寒冷期(1626~1684年);第三个小温暖期(1685~1719年);
第四个小寒冷期(1720~1752年);第四个小温暖期(1753~1787年);
第五个小寒冷期(1788~1816年);第五个小温暖期(1817~1831年);
第六个小寒冷期(1832~1852年);第六个小温暖期(1853~1872年);
第七个小寒冷期(1873~1913年)。
(四)温暖期(1914年以来)
自上世纪末的寒冷期以后,进入20世纪,气温虽有脉动型的升降变化,但总的是朝温暖方向演变。福州民国3年(1914年)和民国4年的平均气温均为20.0℃,比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年平均气温高0.8℃。厦门民国3年和民国4年的年平均气温均为22.2℃,比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年平均气温高1.1℃。自民国4年后,本省气温出现短暂的明显下降。民国6年、民国7年连续两年出现低温天气,主要表现为冬季气温的明显下降,即冬寒。福州民国6年、民国7年的年平均气温均为18.7℃,比民国3年、民国4年的年平均气温低1.3℃。厦门民国6年、民国7年的年平均气温均为20.9℃,也比民国3年、民国4年的年平均气温低0.3℃。福州民国6年12月的平均气温(10.9℃)比民国4年12月的平均气温低2.6℃;民国7年1月平均气温为6.8℃,比民国3年1月平均气温低5.0℃。厦门民国6年12月平均气温为13.9℃,比民国4年12月平均气温低2.8℃;民国7年1月平均气温为10.3℃,比民国3年1月平均气温低4.6℃。
自民国6年、民国7年连续两年出现寒冷以后,福建气温出现明显的升温趋势,直至40年代中期。民国35年为本世纪前半叶最暖的年份。福州民国35年的年平均气温比民国6年、民国7年高2.6℃(已进行高差订正)。厦门民国35年的年平均气温比民国6年、民国7年高1.8℃。
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本省气温又下降。福州1955年和1957年的年平均气温分别比民国35年下降1.7℃和1.8℃。厦门1955年和1957年的年平均气温分别比民国35年下降2.2℃和2.1℃。1955年和1956年,浦城年平均气温均为16.9℃,比民国35年低1.6℃。龙岩1956年的年平均气温为19.6℃,比民国35年的年平均气温低1.4℃。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本省气温稍有上升。福州1963年的年平均气温为20.1℃(海拔83.8米,以下相同),比1957年的年平均气温上升0.9℃。厦门1963年的年平均气温比1955年上升0.8℃。浦城1961年的年平均气温比1956年高0.9℃。龙岩1964年的年平均气温为20.2℃,比1956年高0.6℃。
60年代初期至60年代末期,本省气温稍有下降。福州1969年平均气温为19.3℃,比1963年下降了0.8℃。自60年代末期后,本省气温稍有回升,后又紧接着降温。1976年为最近十多年来气温最低的一年。福州1976年平均气温为19.1℃,比1963年低1.0℃,比民国35年低1.9℃。厦门1976年平均气温为20.6℃,比1963年低0.6℃,比民国35年低2.0℃(已进行高差订正)。浦城1976年平均气温比民国35年低1.7℃。
自70年代中期至今,福州气温一直处在上升阶段(见图2-1)。从福州气温的变化情况来看,直至1996年,年平均气温还低于民国35年。1996年福州年平均气温为19.7℃。
地质
福建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因而地质上以燕山期中酸-酸性火山岩、侵入岩广泛露布(占全省近2/3面积)而著称省内外。
近十年来变质基底研究的重大突破,结束了“福建是否存在前晚元古代变质岩”的纷争。现有资料表明,自晚太古代以来,福建境内各地史断代的地层,岩石均有出露,但各断代地层、岩石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剥蚀,且各自的建造,变质变形特征及成矿专属性等都有所差异。这也表明晚太古代以来福建地壳运动十分频繁,以致地壳在纵向上,无论是变质基底或是盖层都具有多重结构特征;而表壳构造则以脆-韧性断裂及推覆、滑脱构造尤其脆性断裂极其发育为特色,其中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最为醒目。各断代地层、岩石的分布明显地受构造(断裂)控制,从而构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基本构造格架。
南平-宁化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及政和-大埔北北东向断裂带,将福建分割为闽西北及闽西南及闽东三个不同的构造单元。闽东南滨海断隆带范围虽小,但在区域构造意义上可与前述三个构造单元相媲美,因而可视为一个独立构造单元。闽西北自晚太古代起经沧桑之变,晋宁运动以后基本处于造山隆起状态,其中前震旦纪变质岩及加里东-燕山期花岗岩类发育。因四堡运动而与闽西北断离的闽西南区,震旦纪-奥陶纪及晚泥盆世-早三叠世两度处于拗陷状态的边缘海环境,并沉积巨厚的沉积物;中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基本结束了闽西南的海侵历史,并引发了岩浆上侵及水平挤压作用,致使拗陷中的沉积物褶状隆起,形成盆岭地形。由于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存在及其活动而与闽西北及闽西南两构造单元分离的闽东地区,除沿海地带以外,从早古生带至中生代早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中生代,因断陷作用最为强烈,频繁。燕山中、晚期的构造及岩浆上侵活动,使闽东地区的火山堆积物挠折隆起。闽东南滨海断隆带因燕山期强烈的断裂逆冲作用及岩浆侵入活动,导致变质基底岩块在地表的零星分布及基性-酸性侵入岩的发育。
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虽然也波及闽西地区,但可能因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复活影响了构造应力的传递,因而闽西地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尤其火山喷发活动的强度与规模远逊于闽东地区。燕山期岩浆沿各断裂(带)上侵、喷发及其固结成岩作用,使福建各大小块体紧密的镶嵌、拼接在一起,以致新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使福建处于整体隆升状态。但隆升过程中有断裂活动,因而各块体的隆升幅度仍有所差异。
由此可见,福建是个经历多旋回造山活动、并由不同的块体最终于燕山期拼接而成的复合造山带。
福建省地层发育,自上太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岩石类型较为复杂,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的总和与燕山期火山岩地层约各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层的综合分区按中国岩石地层区划方案(1994年),福建全境属华南地层大区(Ⅵ)东南地层区(Ⅵ5)的一部分。省内大致以政和——(广东)大埔为界,西部属武夷地层分区(Ⅵ85),东部属沿海地层分区(Ⅵ95)。根据岩性、岩相、建造类型、变质程度及构造变动特征等,省内除第四系外,可划分成前泥盆纪、泥盆纪——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晚第三纪三个时期的断代地层。各断代地层间皆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为界,且地层分区性明显(图2)。前泥盆系划分为闽西南(Ⅵ8-1a5)、闽西北(Ⅵ8-1b5)、闽北(Ⅵ8-1c5)、闽东(Ⅵ9-1a5)及闽东南沿海(Ⅵ9-1b5)地层小区,均属巨厚的地槽型类复理石沉积。闽西北、闽北地层小区前震旦纪和震旦纪地层出露广泛,岩石多具中——深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闽西南地层小区则主要出露震旦纪一早古生代地层,岩石变质程度较浅。泥盆纪——中三叠世地层划分为闽西南(Ⅵ8-2a5)、闽北(Ⅵ8--2b5)及闽东(Ⅵ9-25)地层小区。其中闽西南地层小区晚古生代准地台型细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地层出露广泛,化石丰富,是本省煤、铁、锰、石灰岩等沉积矿产的重要含矿层位。晚三叠世——晚第三纪地层划分为闽西(Ⅵ8-35)及闽东(Ⅵ9-35)地层小区,以陆相盆地沉积及火山喷发堆积为主,尤其是闽东地层小区燕山期火山岩特别发育,岩类复杂、地层厚度巨大,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地层的重要地区之一。
按岩石地层划分原则,将福建第四纪前的地层划分为11个(岩)群级、65个(岩)组级和3个段级(构造)岩石地层单位(表1)。
福建火山岩十分发育,自晚太古代至第三纪均有火山活动,共有30个含火山岩地层。据含火山岩地层的建造特征、火山岩的发育程度和喷发物性质,结合地壳运动性质及构造旋回可分为五台——吕梁、四堡——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6个构造岩浆期或旋回(表2)。晚元古代及基以前的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闽西北,闽西南及闽东只零星分布;石炭幻及晚三叠——早侏罗世火山岩零星见于闽西南、闽中、闽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幻火山岩广泛分全省,尤以闽东地区最为发育;新生代火山岩分布零星,主要见于闽南海滨地区及内地的明溪、宁化等地。岩石类型繁多,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包括潜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等。岩相发育齐全,有碎屑流堆积相、空落堆积相、涌流堆积相、崩落堆积相、喷溢相、爆溢相、火山通道相、侵出——溢流相、喷发——沉积相及潜火山相等。火山喷发方式有中心式及裂隙——中心区二种。火山活动及其形成的火山构造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分带性。火山构造类型多,主要有穹状火山、层状火山、锥状火山、破火山、盾状火山、复式火山、火山喷发中心及爆发角砾岩筒等。其中燕山期火山岩岩石类型、岩相发育最全,火山喷发类型、火山构造多样,最具典型,分布面积最广,出露约3800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1%,是浙闽粤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也较详
水资源
福建流域主体是山丘区,河川径流量汇聚了全流域山坡地表径流和饱和带地下径流,它们的汇流特性有很大差异,流域山坡地表径流的汇流速度快,一般流域只需5-7天的汇流时间就可汇入大海;流域饱和带地下径流的汇流速度慢,一般流域可长达30天,甚至超过100天的汇流时间,缓慢而持续不断补给河川基流量,该量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0%-30%。这是河川径流量资源不同水源的重要特性。
据1999年统计,福建全省供水总量177亿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46亿立方米,只占供水总量的26%;引水和提水工程供水量127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72%;地下水开采量4亿立方米。由此可知,供水总量有74%的水源大部分来自河川基流量和流域饱和带地下水。闽南诸河可能存在挤占生态用水的超负荷现象。同时表明蓄水工程供水量偏少,该量只占全省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10%,也就是说流域山坡地表径流量资源利用率偏低,存在不合理的水资源配置问题。
鉴于福建河川径流量资源不同水源的特性及其利用存在的问题,供水工程类型建设要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先考虑蓄水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流域山坡地表径流量资源,发挥水库滞洪补枯的功能。这类蓄水工程必须是生态型的模式,要改革传统水库工程设计模式,应把保护水量水质和水的生态环境的系统作为目标函数,将水库及其上游流域内的水土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研究生态水库发展的模式,它是水资源合理开发的核心所在。
根据福建水文地理分布规律,将生态水库科学分布在各流域的上源地带。山区小流域的优点在于地势高、人烟稀、耕地少、无污染,鱼类的多样性影响较轻,河床较坚实不易冲刷。并能大幅度提高水量重复利用,增大河道枯水流量,提高河流稀释自净功能,改善水的生态环境。在地理景观上像天湖。
水资源具体数据参考:
兄弟,你问的问题太专业了,上面的回答就是我找了许多地方才给你凑上来的,你还问,实在找不到了
北极的资料
北极的范围,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并不仅仅限于北极点,而是指北纬66°34′(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 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千米。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C等温线(海洋以5°C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 7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1 200万平方千米。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 000万平方千米。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极地的时间,对于极点来说,地球所有经线都收拢到了一点,无所谓时区的划分,也就失去了时间的标准,这的确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由于缺乏共同标准,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只好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因此,科学家们在南极考察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啦”,因为他们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南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北极的气候,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C。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C。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C。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C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C的气温。
就整体而言,北极地区的平均风速远不及南极,即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风速也仅达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欧海域,主要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温度保持在2~12°C之间,甚至位于北纬69°的摩尔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冻港。在那个地区,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风也比较少见。但由于格陵兰岛、北美及欧亚大陆北部冬季的冷高压,北冰洋海域时常会出现猛烈的暴风雪。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内陆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250毫米之间,格陵兰海域则达到每年500毫米。
北极的生命
与南极大陆不同,北极的生命活动非常活跃。有900种显花植物,上百万只北美驯鹿,数万头麝牛,上千只一群的北极兔,峰年时每公顷多达1 500只的旅鼠。北半球全部鸟类的1/6在北极繁育后代,而且至少有12种鸟类在北极越冬。在河流三角洲、苔原湖泊及水池草叶中,可以见到长尾凫、赤颈凫、短颈小野鸭、斑背潜鸭、鹊鸭、秋沙鸭、黑凫、雪鹅等。在山坡高地有北极雷鸟、猫头鹰等。渡鸦、海雀、北极燕鸥和黑冠苍鹭在天空飞翔,灰熊、北极狐、北极狼在苔原草甸上巡游,茴鱼、北方狗鱼、灰鳟鱼、鲱鱼、胡瓜鱼、长身鳕鱼、白鱼及北极鲑鱼在河湖中嬉戏。在北冰洋广阔的水域中还有上百万只各种海豹,20万头海象,数千头角鲸和白鲸,2万只北极熊。除此以外,最主要的是,北极地区生活着至少已有上万年历史的当地居民——因纽特人、楚科奇人、雅库特人、鄂温克人和拉普人等。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北极的生命与南极的生命一样学会了与白色环境协调适应的本领。麝牛在-40°C气温下悠然自得地寻找埋在薄雪下的植物残茎。北美驯鹿群则在泰加林带北侧躲过严冬,春天再重返苔原。苔原夏季的融冰土层不足50厘米,落叶松和针木却可顺利生长,因其根可深深扎入永冻层,为抵御狂风,都很矮小,有些甚至完全匍伏生长,如爬地柳(北极柳树)、黑鱼鳞松等。寒冷北极的树木生长得很慢,在泰加林与苔原交接地带,2米高的树木可能已超过300岁。苔原的许多地衣、苔藓,甚至显花植物在0°C以下的环境中照样可以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科学家发现某些地衣在-20°C时仍可生长,一些苔藓在-10°C时还能继续生长,甚至连山酸模、爬地杜鹃、冰川笆莨等显花植物亦能在-5°C时保持生长势头。
北极的石油资源,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与化学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以及如水力、风力等恒定资源。如果按照广义的资源定义,则还应算上军事资源、科学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等。
谈到北极资源种类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当然是能源中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据保守的估计,该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 000亿~2 000亿桶,天然气在50万亿~80万亿立方米之间。可以看出,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北极将成为人类最后的一个能源基地。
北极的煤炭资源,阿拉斯加北部煤炭资源丰富,属尚未开发的地区之一。地质学家估计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4 000亿吨煤贮藏于此,不亚于我国享誉海内外的煤都——山西大同。北极西部煤藏的理论储煤量为30亿吨,是阿拉斯加北部煤田中质量最高、用最简便的常规露天采掘技术便可开采的煤田。西伯利亚的煤炭储量比中国的大同、北美的阿拉斯加更大,有人估计为7 000亿吨或者更多,甚至可能超过全球储煤量的一半。
北极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而且煤质优良。西部的煤经过了1亿年古老的地质形成过程,是一种高挥发烟煤,其平均热值超过每千克12 000焦耳,低硫(0.1%~0.3%),低灰(10%),低温(含水5%)。北极的煤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洁净的煤,具有极高的蒸汽和炼焦质量,可直接用于能源和工业原料。
北极的矿产资源,北极能源以外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例如科拉半岛的世界级大铁矿便是尽人皆知的。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如果沿着经过该铁矿的经度线(60°~75°E)一直向南,走到南半球对称的地方(66°~73°S),刚好就是南极大陆的查尔斯王子山。而查尔斯王子山的世界级大铁矿也是举世闻名的。在南、北极对称的地方都出现世界级的大铁矿,这种有趣的分布方式究竟纯属偶然,还是与南、北磁极的位置,或者与大陆漂移有什么关系,目前还说不清楚。
除铁矿外,北极还拥有大量其他矿产资源。诺里尔斯克的世界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贵金属(如金)和金刚石矿产对前苏联开发远东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著名的科累马地区。在阿拉斯加,据估计库兹布北部的红狗矿山拥有8 500万吨矿石,其中含锌17%,铅5%,银每吨75克,它已成为价值111亿美元(1983年价)的世界级大矿。考明克跨国矿业公司和那纳公司正在对红狗矿山进行联合开发。
在阿拉斯加朱诺石英脉型金矿区,从1880年到1943年已生产了108.5吨黄金,估计尚有13.2吨待开采。西特卡附近的奇察哥夫矿曾产金24.8吨,仍含9.3吨待开采。贵金属矿的开发在白令海峡两岸此起彼伏。另外,格林克里克银矿是全美最大的潜在银矿,1988年开发后,生产能力为日处理1 000吨矿石,估计可采10~30年。
除上述矿产资源外,那里还储有铀和钚等放射性元素,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如威尔士王子岛上的盐夹矿就蕴藏有28.5万吨钚矿石。
北极的海洋哺乳动物,北极海域海洋哺乳动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经历。温顺的北极海象,雄性体重可达1 360千克,它们常常数十头甚至数百头一起聚集在海滩上鼾声大作,高枕无忧。由于它们的长牙可做牙雕工艺品,肉可食用,皮可制革,所以成为人们捕猎的对象。200年来,它们的数量从50万头下降到濒临灭绝的边缘。从70年代起,由于人们采取保护措施,才使其得以继续繁衍。
北极海豹与南极的毛皮海豹的生活习性有些近似。它们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家长通常是一头体重300千克的雄海豹,统治着50头左右体重仅30~50千克的雌海豹和它们的子女。由于它们的毛皮在市场上极受欢迎,原有的数百万头几乎被斩尽杀绝。后来它们幸而与北极海象一起受到保护,才使北极海豹的数量从近年开始回升。
北极海域的鲸类只有6种,而且数量远远不如南大洋,但北冰洋中的角鲸和白鲸却是世界鲸类中最珍贵的品种。
北冰洋及邻海一些水域强大的水生动物生产力已经导致了世界级商业性捕捞业的发展。北极海域的经济鱼类主要有北极鲑鱼、北极墨鱼、蝶鱼和毛鳞鱼。与其他海洋生物资源相比,鱼类资源目前仍较丰富。巴伦支海、挪威海和格陵兰海都属世界著名的渔场,近年捕鱼量约占世界的8%~10%。
然而,虽然北极水域的水产资源如此丰富,但是仍然需要采取谨慎态度。人们不会忘记斯特勒海牛的悲剧。这是一种曾广布北极浅水区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体长10米,肉味鲜美。维图斯·白令率领的俄国探险队于1741年在堪察加白令岛水域首次发现。然而仅仅27年后,最后一头斯特勒海牛被人类捕杀,这一物种便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关于落基山的。
落基山脉 Rocky Mountain
英国殖民者初到加拿大阿西尼波音(assiniboine)地区,得知当地印第安部落名为“石头”,加之该地的山像石头一样光秃秃的没有值被,于是将此山称为“石头山”,英语译为“rocky”,后来此名扩及纵贯南北的整座山脉。中文“落基”一词是从英文“rocky”音译而来的。
[编辑本段]概述
落基山脉又译作洛矶山脉,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在北美的主干,由许多小山脉组成,被称为北美洲的“脊骨”,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南北纵贯4500多公里,广袤而缺乏植被。其名称源自印第安部落名。巍峨的落基山脉绵延起伏,自北向南,有数千公里之长。整个落基山脉由众多小山脉组成,其中有名称的就有39 条。这条巨大的山脉南北狭长,北至加拿大西部,南达美国西南部的得克萨斯州一带,几乎纵贯美国全境。除圣劳伦斯河外,北美几乎所有大河都源于落基山脉,是大陆重要分水岭。
落基山脉占北美大陆西部主要地形区大高原体系的大部地区。整体而言,落基山系所包含的各条山脉从亚伯达省北部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向南延伸,经美国西部至墨西哥边境,全长约4,800公里(3,000哩)。有些地方该山系达数百哩宽。界线大多不易确定,尤其是西北边远地区,经常将阿拉斯加的布鲁克斯山脉归入落矶山系。这里有终年积雪的山峰、茂密的针叶森林、宽广的山谷、清澈的溪流、开阔的天空和丰富的矿藏资源,数百万人在这里居住和劳作,每年更有数百万人到此旅行游览。落基山脉有北美大陆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落基山北部蒙大拿州贝尔图斯岭的森林坡地西面为大盆地,主要在内华达州、犹他州西部和亚利桑那州。这里经过多次断层,地壳破碎,断层之间地块有抬升、下陷和偏斜。这种变形从地质角度讲是相当近期的事件,产生了一种与东面更加典型的落矶山脉完全不同的地形和水系。因此必须承认落矶山脉有两个主要部分∶一个部分是山脉保持了原始构造和形状的特色;另一部分,原始构造和形状已被破坏,大多被地块断层弄得面目全非。事实上,西部的原始构造究竟如何是一个有很多争议的问题
诸多山脉高耸入云,白雪覆顶,极为壮观。大部分山脉平均海拔达2000到3000 米,有的甚至超过了4000 米,如埃尔伯特峰高达4399 米,加尼特峰高达4202 米,布兰卡峰高达4365米等。在这个大山脉的加拿大境内,由贾斯珀(Jasper)、班夫(Banff)、库特内(Kootnay)和约霍(Yoho)4个国家公园和罗布森山、阿西尼博因山和汉姆伯3个省立公园,总面积约2.3122万平方千米,组成了“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群”。
北美洲西北部的自然特徵
[编辑本段]地质
落基山脉一般定义为从加拿大的里阿德河到新墨西哥州的格兰德河,南北两端再延伸只能是属于美洲山地的一部分,不再属于落基山脉。
落基山脉的比较年轻的部分,是在白垩纪时代(大约1亿4千万年至6千5百万年前)隆起的,南部可能在前寒武纪(大约39亿8千万年至6亿年前)就已经隆起了。落基山脉的地质结构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在南部边缘也有年轻的沉积岩。在有些地区有第三纪(大约6千5百万年至180万年前)喷发的火山岩。几千年来河流的侵蚀,使得山间谷地成为相对平坦的盆地。落基山脉的中西部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断层和褶皱花岗岩组成。
从更新世到全新世(1800万年-11000年前)发生多次冰河时期,当时黄石公园的90%都被冰川覆盖着,从1550年到1860年还属于“小冰河时代”,冰川曾经向前推进。
落基山最初为巨大的地槽地区,到白垩纪初期还只是浅海,第三纪时发生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曲与压缩,山脉再度隆起,形成了高大的花岗岩山系;第四纪时,冰川的作用又留下了陡峭的角峰,冰斗、槽谷等冰川侵蚀的地貌特征,再加长期的地壳变动,逐渐形成落基山的现状。
山脉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末至第三纪初的拉拉米造山运动,在白垩纪末(约1亿4550万年前~约6550万年前)至老第三纪(6550万年前~2300万年前)。从寒武纪早期时代(5.42亿年前以前)至白垩纪,地层受东西方向的压力,形成褶曲(地层呈波状弯曲)及断层(地层断开错离)并随之隆起。
之后经抬升及旺盛的侵蚀,构造地形比较复杂。黄石国家公园以北的北落基山,西部出露前寒武纪和古生代花岗岩,以高大的块状山体为主;东部在长列褶皱和冲断层构造基础上,条状山脉比较普遍,其间隔以断层谷地。黄石公园至怀俄明盆地为中落基山,宽度较大。西部以条状山脉与断层谷地相间为特征;东部多为单一背斜隆起,边缘陡峭的高原状山脉,山体短促,走向不一,间隔以宽广的向斜盆地。怀俄明盆地以南是南落基山,为整个落基山脉最雄伟的部分,由东西两组平行的背斜山脉组成,出露前寒武纪结晶岩,高度很大,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峰有48座,埃尔伯特山即位于此。
在这个地域有被称为“布尔吉斯页岩”的地层。在寒武纪中期(5.13亿年前~5.10亿年前)的地层,接连发现了名叫“奇虾”及“怪诞虫”的化石,与现在的生物相比,它们的形状实在不可思议。1980年,发现有布尔吉斯页岩的约霍国家公园首先被列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后来,在1984年,入选为自然遗产的区域扩大,而成为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群。
[编辑本段]地形
东部各大山脉都是一个个巨大隆起地块,许多隆起地块上有高大山峰和迷人景色。科罗拉多州的前岭和亚利桑那州中部隆起是两个最大规模的隆起,其馀大部分地区为一片100公里(62哩)长、24公里(15哩)宽的基本平坦地区。前岭和沙瓦蚩岭有海拔4,300公尺(14,000呎)以上的高峰,其中沙瓦蚩岭的厄尔柏山(Mount Elbert)高4,399公尺(14,433呎),为落矶山脉最高点。怀俄明州温德河岭和堤顿岭有超过3,962公尺(13,000呎)的山峰,犹他州的尤因塔山脉亦然。一些高山地区至今未有人类触动,并被辟为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全境到处都有国有森林。
东部的盆地都很宽广,一般海拔1,219?2,134公尺(4,000?7,000呎)。山脉隆起期间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盆地容纳隆起山脉上剥离的石屑。后来,流水稳定确立为密苏里河和科罗拉多河,盆地沉积被流水刻蚀,一些地方受到很深侵蚀。
加拿大境内和蒙大拿州西北部的落矶山脉,包括冰川国家公园山脉和蒙大拿州西北部的路易斯岭,是落矶山脉西部的一部分。这部分的特点是有一系列平行山岭,大都由厚的沉积岩层受挤压而互相堆积所造成。怀俄明州西部和爱达荷州东南部也有同类线形山岭,但怀俄明州西南角到犹他州西南角和内华达州南部一带,西部山脉被后来的大盆地板块断层掩盖了。犹他州西部及内华达州内的真正的落矶山脉曾向西延伸多远,至今仍有争论。因此,概括而言,落矶山脉东部以疱状隆起和大片的山间盆地为特色,西部则以冲覆断层和褶皱为特色。
山地冰蚀地貌广布,高山地段存有现代冰川,尤以北落基山明显。高大纵长的山体,是北美大陆东西部气团运行的障壁,导致东西部降水的巨大差异并影响气温的分布,构成北美洲重要气候分界线。落基山以西,除北纬40°以北的太平洋沿岸和迎风坡外,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以冬雨为主,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的大陆东部。落基山以东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上,夏雨比率高。山脉以东河流属大西洋水系和北冰洋水系,以西河流属太平洋水系。山区植被主要有黄松、道格拉斯松、云杉等针叶树种。不同纬度、高度、坡向均发育着不同的垂直带谱。北落基山是主要伐木区,占山区林木的2/3。
庞大的落基山分布范围很大,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南北各部分差异较为明显,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南部
南部落基山地包括怀俄明盆地以南或北普拉特河上游东岸向南的山地。这部分山地大多呈南北走向,平行罗列,而且许多山峰挺拔陡峭,郁郁苍苍,山间小溪到处可见,水流清冽、山花摇曳,百鸟争鸣,十分迷人秀丽。
这里的山体多为前寒武纪的结晶岩组成,海拔高度在4000 米以上,其中埃尔伯特山最高,是落基山脉中的最高点。高耸入云的山峰此起彼伏,在云雾中形成一片峰海。峰顶常常由于恶劣的天气影响,终年覆盖积雪,形成奇特异常的冰斗、冰凌,十分壮观。
南部落基山地矿藏丰富,最早发现的是金矿,后来,这里也曾发现了铜矿和银矿,但经数年的开采,大部分矿体已经枯竭。
北部
北部落基山地包括黄石公园北部到加拿大境内的山地。这部分山地过去冰川活动十分活跃,由于冰川的作用,形成特殊的地貌。山地主要由水成岩构成,庄严的山峰和“U”形的山各代替了松软的高原。
北部山地复杂的地层结构和强烈的火山作用,蕴育了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如美国第二大铜矿就建立这里,年产铜矿石200 万吨以上,银、铅、锌等矿产量占美国的一半,颇具实力。
中部
中部落基山地,以高原为主,中间有些山块。这里地质构造复杂、火山影响很大,产生了许多温泉和间歇泉。黄石公园的“老实泉”就是驰名世界的间歇泉。
中部山地还有一个巨大的怀俄明盆地,四周高山环绕,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多少于350 毫米,几乎寸草不生,属于半荒漠景观地带。落基山脉雄伟壮观,风光独特,美国政府早在此地兴建了三座国家公园,即黄石公园、冰河公园和大台顿公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行、度假。
[编辑本段]气候
落基山脉南北延伸甚远,气候多样,南端为亚热带北缘气候,北端为北极气候。但南部因山脉为大陆性,海拔高,纬度变化造成的影响往往减弱。有两个垂直气候带贯穿山脉的大部分。较低的一个气候带为寒温带,冬冷夏凉。在南方,海拔7,000?10,000呎属此气候带,纬度越高此上限和下限相应越低。较高的一个气候带为高山气候,属冻原类型。冬季严寒,夏季短而寒冷;在南方,最高的山峰积雪可保持到8月,在北方则许多高海拔山谷仍有永久性冰川。
降水一般北多南少,北方约为南方的3倍。南方气候大多干燥。例如,科罗拉多的圣路易谷地为山地荒原气候,是落基山脉中最干燥地区之一。年降雨量大部分在南方为冬季降雪,虽然夏季午后常有局部性的有时很猛烈的雷雨。落矶山脉北部因为太平洋气旋暴风雨,全年降水较均匀。落矶山脉各处生长季节几乎都很短,有些地方甚至7月还有霜冻。
落基山脉是北美大陆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对极地太平洋气团东侵和极地加拿大气团或热带墨西哥湾气团西行起屏障作用,导致大陆东、西降水的巨大差异,并对气温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西以冬雨为主,除北纬40°以北的沿海和迎风坡降水较多外,年降水量皆在500毫米以下,冬季气温则高于同纬度东部各地;东以夏雨为主,除北部高纬地区和紧靠山地的部分大平原地区降水较少外,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上。
落基山处于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为6 °C,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为28 °C,1月份平均温度为零下14 °C,年平均降雨量为360 mm。落基山区夏季温暖干燥,冬季寒冷湿润。
[编辑本段]生态
该区域丰富的动植物也享有盛名。松树、白杨树等森林延展至海拔1800米左右处。海拔更高处可看到高山性、次高山性的花草及灌木。谷底、湖沼周边生长着湿地性植物。公园里已确认有56种哺乳类动物,在高地有落基山山羊、大角绵羊,森林地带有篦鹿、灰熊,水边则居住着海狸等。另外,还栖息着山鹰等鸟类约280种。
植被
山区植被具有垂直分异的特点,垂直带图谱受制于高度、纬度和坡向。如森林带的上界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下界则湿润的西坡较低于干旱的东坡。黄松、道格拉斯黄杉、帐篷松、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树种分布较广。
落基山脉地区的植物群落因高度、纬度和日照而有极大不同,在科罗拉多和新墨西哥的东坡,冬天的强风从乾旱的平原而来,使散落的雪松和矮松发育不良或变形。在这一山系终端较低海拔处通常无树,只有河流沿岸有一片片三角叶杨和其他落叶树。河谷和盆地中有灌木蒿,往北远至亚伯达南部。
中等海拔地区的山地森林有白杨、黄松和黄杉。亚高山带森林由西方铁杉、黑松、西部红柏、白云杉和恩格尔曼氏云杉组成。随著纬度增高,林木线的高度降低。在林木线以上,耐寒的草类、苔、地衣和高山苔原的低矮开花植物几乎遍布山脉各处。在最北部的山区,所谓的「小精灵树林」主要由矮小的柳树组成。森林和高草地上有数不清的野花,包括耧斗菜、御膳橘、飞燕草、龙胆和火焰草。
动物
动物种类繁多。在起伏的山脊间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哺乳动物有黑熊、灰熊、山狮和狼貛。大角羊和石山羊夏日栖於高崖上,冬季则迁往较低的山坡。鹿科动物如北美驯鹿、、骡鹿和维吉尼亚鹿也随季节在高山草地和亚高山森林之间垂直迁移。形单影只的驼鹿常常出没於北部湖泊、溪流和沼泽地,以柳叶和水生植物为生。怀俄明州的黄石国家公园有美国最大群的美洲野牛。丛林狼则在较低的山谷和沿著公路、铁路路线游荡。因人类捕杀而几近绝迹的狼,尽管依然为数稀少,但自1970年以来,因为其在野生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为人所知而受到重视。海拔较低处的小型哺乳动物有极小的花鼠、红松鼠、哥伦比亚地松鼠和旱獭。鼠兔栖居於岩滑堆,草原犬鼠活跃于较干燥的谷地和高原。乾旱的南部山区的野生动物有叉角羚、杰克兔、西貒、响尾蛇和其他沙漠动物。
鸟类也相当多样。在夏季,山区各处都有猛禽如白头海雕、金雕、鹗和游隼。林地和草地上的鸟包括流苏松鸡、云杉松鸡、蓝松鸡、雷鸟、克拉克氏星鸦、灰松鸦和斯特勒氏松鸦。水禽如水鸭、沙锥,还有危险的喇叭天鹅在山区的湖泊上渡过温暖的季节。落矶山区众多的温泉为许多鸟提供越冬地,使它们不必南飞迁徙。从加利福尼亚大量引进的虹鳟,可能是本区最著名的鱼类。北极茴鱼是北部高山湖泊的永久住民。
[编辑本段]众河之源
北美大陆最重要的分水岭,除圣劳伦斯河外,北美几乎所有大河都发源于此。山脉以西的河流属太平洋水系,山脉以东的河流分别属北冰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落基山脉积雪融化补充河流和湖泊的水源,占美国全部淡水水源的1/4,从落基山脉发源的河流流入三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这些河流包括:
阿肯色河 Arkansas River、阿萨巴斯卡河 Athabasca River、科罗拉多河 Colorado River、哥伦比亚河 Columbia River、弗雷塞河 Fraser River、库特奈河 Kootenay River、密苏里河 Missouri River、皮斯河 Peace River、普拉特河 Platte River、格兰德河 Rio Grande、萨斯喀彻温河 Saskatchewan River、斯内克河 Snake River、黄石河 Yellowstone River
供水
落矶山脉地区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家庭用水普遍短缺。越往南,气候越干燥,供水问题也随之越加关键。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两州最为严重。美国土地开发利用局是参与美国西部各地建设水库工作的最重要联邦机构,落矶山脉地区在其建设计画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今已几乎没有坝址未被利用,因此短期内(到21世纪中叶)落矶山脉的年降水量将完全被储存利用。到那时可能需要从哥伦比亚河和加拿大西部输入水。
[编辑本段]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为北美著名的金属矿区,加拿大境内苏里文的锌,美国境内比尤特和宾翰的铜、银、锌、铅,科达伦的铅、银、锌,科莱马克斯的钼等,都很著名。
伐木业主要分布在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北部较湿润的山区。畜牧业(牛、羊)主要分布在南落基山,山地用作夏季牧场,盆地为冬季牧场。耕作业只限于土质较好、有灌溉条件的谷地或适宜旱作的地区。
落基山脉广泛分布着岩浆侵入体、高度变质带及沉积盆地,是北美洲矿产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区。美国落基山有3个著名金属矿区:爱达荷州的科达伦以铅为主,锌、银共生;比尤特、宾翰以铜为主,银、铅、锌共生。非金属矿主要产于怀俄明盆地,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盐等。
旅游资源
山区景色奇特优美,随着交通的发展,旅游业迅速增长。有落基山、黄石、大蒂顿、冰川等国家公园以及月火山口、恐龙、大沙丘、甘尼森河布莱克峡谷等游览胜地。山区城镇较小,大部分随采矿业发展而兴建,或为交通、游览中心。自19世纪以来,山体各山口先后通汽车、火车,现共有9条铁路通过。交通的发展,加快了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茂密的森林、众多的野生动物、凉爽的气候、现代冰川、温泉等奇特景色使之成为北美重要旅游区,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建有多处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山区分布有规模不大的采矿城和旅游城。
矿产
落矶山脉许多地区蕴藏大量非金属物质。其中包括岩状磷酸盐、钾碱、天然碱、镁盐和锂盐、芒硝、石膏、石灰岩和白云石。必要的话,落矶山脉已探明的储量能长期供应全国需要。
落矶山脉的金属资源中最珍贵的无疑是铜。美国几乎全部的铜产自蒙大拿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的大型铜矿。怀俄明州和犹他州为钢铁工业提供铁矿石。大概落矶山脉最著名的是有许多开采银、金、铅、锌的地下矿井。美国全部的钼和几乎全部的铍和铀产自落矶山脉。
落矶山脉各个隆起之间的广大盆地含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田。亚伯达、怀俄明、新墨西哥、蒙大拿、科罗拉多和犹他州都有大量生产,其中保德河(Powder River)盆地为主要产区之一。落矶山脉西部出产石油甚少,大概是有广泛褶皱和断层的缘故。 落矶山脉还蕴藏著大量含有可用热处理方法提炼成石油的固体炭氢物质的页岩岩层。这种油页岩主要在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的尤因塔山脉附近地区。 许多地方的某些沙岩中有固定的石油。这种岩层称为沥青砂或油沙。数量上不亚於巨型油田。沥青沙岩也和油页岩一样,尚未经济地用来炼油。 落矶山脉及东面相邻的大平原蕴藏著西半球最丰富的有用煤层。其性质是烟煤、亚烟煤和褐煤。这些煤虽不能立即作冶金之用,但是一个巨大能源,其中一些已经用来发电。
[编辑本段]人文历史
已知人类来到落矶山脉的时间为西元前10000年至前8000年之间。16世纪开始有欧洲人进入西南地区。到19世纪初,因探查与经济开发,他们几乎同山区所有原住民民族发生接触,并常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以及不稳定的食物供应和部落间的领土战争,造成一些群体的大规模迁移与摩擦。
从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开始,人类已经就到落基山脉地区,主要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个部落,包括肖肖尼、苏、犹他、阿帕契、黑脚、平头等,他们在落基山麓和河谷猎捕猛犸象和原始美洲野牛(比后来的美洲野牛要大20%),他们可能和后来的印第安人一样,在秋季和冬季移居到平原地带,在春季和夏季进入山区捕鱼、猎鹿和采集浆果、块根等。在分水岭的山顶有5400年-5800年前印第安人建造的用来驱赶猎物进入石墙。最新科学研究认为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哺乳动物种群数量是非常有效的。
1540年西班牙殖民者开始进入洛矶山区,随之而来的士兵、传教士、黑人奴隶带来了马、金属工具、、新型的疾病和不同的文化,战争、疾病、家园丧失(水土流失)使得原住民的人口迅速萎缩。
路易斯和克拉克在1804年-1806年的探险是第一次对落基山脉的科学考察,但实际在他们探险期间起码碰到了11位来自欧洲的白人,最早是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从1720年-1800年,他们到洛矶山寻找矿藏和毛皮。1802年以后,美国毛皮商大批涌入洛矶山,1832年,来自东部的车队第一次从怀俄明山口穿越落基山。
1847年摩门教徒在大盐湖落脚;1859年科罗拉多州发现金矿;1869年横穿美国的铁路建成;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成立;采矿业和森林工业迅速发展。1891年-1892年设立了多处森林保护区,1905年保护区扩大到现在落基山国家公园的区域内。旅游业也开始发展,宿营地被成农场,车站发展成城镇,一些城镇发展成大城市。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在22,990平方米(约合14,300 平方英里)的保护区里,班芙、嘉士伯、幽鹤和库特尼四个国家公园占了绝大部分。它们和卑诗省的三个公园罗伯森山、阿西尼博因山和汉伯相连。班芙是国家公园得益于加拿大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时修建横贯大陆的铁路,于1887年开放,成为加拿大第一个保护区公园,并由此建立了加拿大国家公园的体系。它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公园里有冰峰、冰河、冰原、湖泊、高山草原和温泉。水秀峰奇,居北美大陆之冠。嘉士伯国家公园内是北美最大的公园,园内有山川、森林、冰河、湖泊。
被群山环绕的麦林湖、麦林峡谷是公园内不可多得的胜地。幽鹤公园位于班夫公园的西方,是巧妙地利用大溪谷、冰河、湖泊等自然景观开设的公园,园内的翡翠湖碧绿的湖面照出巴哲斯山的倒影,塔卡考瀑布以410米的落差发出巨响。园内伯吉斯谢尔岩石里有一百五十多块寒武纪中期的海产化石,其中一些已不为今人知晓。
落基山区每年吸引成百万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夏季主要旅游景点为:Pikes Peak 、Royal Gorge 、落基山国家公园 (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 、黄石国家公园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大狄顿国家公园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冰河国家公园 (Glacier National Park)
在加拿大境内落基山脉有:班芙国家公园 (Banff National Park)、冰河国家公园 (Glacier National Park) 、Jasper National Park 、Kootenay National Park 、Mount Revelstoke National Park 、Waterton Lakes National Park 、Yoho National Park
冬季落基山是滑雪圣地,加拿大侧主要滑雪场有:
阿尔伯塔省: Lake Louise、Sunshine Village、BC省、Fernie
国家公园、国有森林和游乐地区。北美洲许多最好的国家公园、国家保护区和荒原坐落在落矶山脉的山岭中和科罗拉多高原地区。除这些美丽自然景观外,还增设了如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的鲍尔湖(Lake Powell)两侧的格伦峡谷国家游乐区等大型游乐设施。公园、保护区和游乐区已禁止开矿、钻探石油和天然气,一般也禁止放牧牛羊,并置於联邦政府控制之下,受到精心管理以保持自然环境。在美国,多数山岭和山群已指定为国有森林。所以这里实行多种利用的原则,根据井然有序的联邦法律允许伐木、采矿、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放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