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环境污染_北方污染天气应急响应
1.中国气象局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此次暴雨涉及的地方有哪些?
2.北方多地迎来大暴雨,北方的防汛重点在哪里?
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第二部分
4.2021呼和浩特沙尘暴取消航班及高速封闭路段
中国气象局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此次暴雨涉及的地方有哪些?
中国气象局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提升为三级: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宣传科普中心、气象报社、华风集团立即进入三级应急响应状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及可能受影响的省级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提升或调整相应应急响应级别。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做好各项工作,及时将响应情况报告中国气象局。
防御指南:
1、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工作;
2、切断有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3、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重庆东南部、贵州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南部和东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北部及浙江湖州和杭州等地部分地区降暴雨,湖南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及贵州遵义和毕节、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和苏州等局地大暴雨(最大小时降雨量50~104毫米),湖北武汉、咸宁、仙桃、荆州等局地特大暴雨(250~350毫米),武汉江夏和荆州洪湖局地降雨达400~492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60~88毫米),湖北咸宁嘉鱼县日降雨量突破当地7月历史极值(153毫米);山东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中北部、天津中北部、吉林中部、黑龙江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河北承德和唐山、黑龙江大庆等局地大暴雨(100~153毫米),河北、天津、山西中北部等局地出现雷暴大风或冰雹。?
北方地区的分散性强降雨也不容忽视
预计,华北、东北、黄淮北部等地多遭遇对流性天气突袭。
华北、东北、黄淮北部等地仍多阵雨或雷阵雨,局地大雨或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公众需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对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
北方多地迎来大暴雨,北方的防汛重点在哪里?
这真的已经是八月的中下旬,我国的防控工作又开营来了一大批的活动尤其对于北方来讲,暴雨天气会频发,所以对于这一次防汛的重点,那么又是在哪里呢?
北方多地将迎来入汛以来的最强降雨,涉及省份达到十余省。我国目前多地防汛还是降雨天气,即将迎来又一波强降水。北京、辽宁、 天津、河北等北方地区将成为降水量最强的省市地区,我国气象局已经对此展开了三级应急响应。此次汛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降雨带也将会由西向东逐渐的迁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降水降雨将会随着雨带的潜移而发生变化,北京北部和西部、河北的北部、辽宁中东部地区都将会面临强降水天气,像这种天气下更应该注意防洪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由于暴雨引发的自然灾害。 在这样的状况下,雨带范围会不断的扩大,强对流也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未雨绸缪,在对应的时间点上做好相对应的防护措施。同时,在这次强降雨的天气中,有局部地区可能会出现冰雹,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民众在现在阶段应该提高警惕,多关注天气预报,认真对待在现阶段应对应的防护措施。如果发生了以上情况,也希望大家不要惊慌,积极帮助他人一起度过此次的暴雨天气,要知道我们北方对防控工作做的还是比较完善的,所以对于突发状况的应急措施我们也能够及时的启动。目前这几日的大暴雨还都只集中在北方。热搜上面也都是北方的暴雨。 同时,在这个时候,江淮地区的暴雨情况也是值得大家去关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称,除了我们的长江中下游淮河水情比较紧张之外,其它的大江大河基本上还是平稳的。通过这几年的水利工程建设还有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成、投入运用,产生了很好的减灾能力,因此我们对防洪形势的判断还是一种可防和可控的这种状态。但是随着副高的北抬,我们要注重北方地区防洪的问题。北方地区多年少洪水,我们工程多年没有蓄水,那么对工程的检验也是一个考验。天气无常,我们有时候会发生旱涝急转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后面可能会形成台风,台风会带来比较强的降雨。? 多年以来,我国的防洪状况还是比较可观的,相对应的措施出现以及专家们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北方的防洪工作不会很困难,而且会取得一个比较可观的结果。每年都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汛期,所以我们每年都处在防洪的前端,尤其我们北方属于防控的重点关卡,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多加关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受认识水平和分析工具的限制,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价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现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未来将继续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中国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用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
(一)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较重。
中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差。中国主要属于大陆型季风气候,与北美和西欧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要比同纬度地区相对剧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了维持比较适宜的室内温度,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分布在夏季,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气象灾害频发,其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情之重、受灾人口之众,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二)生态环境脆弱。
中国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2005年全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2005年中国草地面积4.0亿公顷,其中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北方温带草地受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机。2005年中国土地荒漠化面积约为263万平方公里,已经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27.4%。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濒邻的自然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500多个,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2005年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量为20.61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所占的比重高达76.4%;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2.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所占的比重为68.9%,石油为21.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10.1%,而在同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只占27.8%,石油36.4%,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占35.8%。由于煤炭消费比重较大,造成中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
(四)人口众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5年底中国大陆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达到13.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4%;中国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约有7.5亿的庞大人口生活在农村,2005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中国面临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每年有1000万以上新增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每年约有上千万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由于人口数量巨大,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05年中国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约1.7吨标准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2005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714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下同),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中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005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约为2877美元,而西部地区只有1136美元左右,仅为东部地区人均GDP的39.5%;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1美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97美元,仅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31.0%;中国的脱贫问题还未解决,截至2005年底,中国农村尚有2365万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83元人民币的贫困人口。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农牧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农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二是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四是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气候变暖后,草原区干旱出现的概率增大,持续时间加长,土壤肥力进一步降低,初级生产力下降。五是气候变暖对畜牧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某些家畜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
(二)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50年中国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米。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森林类型的分布北移。从南向北分布的各种类型森林向北推进,山地森林垂直带谱向上移动,主要造林树种将北移和上移,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可能缩小。二是森林生产力和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森林生产力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将增加1%~2%,暖温带增加2%左右,温带增加5%~6%,寒温带增加10%左右。三是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四是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少数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高山、高原湖泊最终将缩小。五是冰川与冻土面积将加速减少。到2050年,预计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左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六是积雪量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减少,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七是将对物种多样性造成威胁,可能对大熊猫、滇金丝猴、藏羚羊和秃杉等产生较大影响。
(三)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近40年来中国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中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为海河、滦河流域,其次为淮河、黄河流域,而整个内陆河地区由于干旱少雨非常脆弱。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未来50~100年,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在北方的宁夏、甘肃等部分省(区)可能明显减少,在南方的湖北、湖南等部分省份可能显著增加,这表明气候变化将可能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二是未来50~100年,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宁夏、甘肃等省(区)的人均水资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剧。三是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未来50~100年,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
(四)对海岸带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趋势,并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海平面及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中国沿岸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二是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概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三是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将加大。
(五)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将增加。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增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危害人类健康。同时,气候变化伴随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的增多,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加大,气候变化也可能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对某些区域的旅游安全等产生重大影响。另外由于全球变暖,也将加剧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的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水平低,人均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必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世界上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先例。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在200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而中国高达68.9%。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是造成能源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中国能源开采、供应与转换、输配技术、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能源终端使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重点行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200千克标准煤左右,大中型合成氨吨产品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300千克标准煤左右。先进技术的严重缺乏与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并存,使中国的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左右。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最终要依靠科技。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存在,这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需要强化对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工作,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工作,提高森林碳吸收汇的能力。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湿地的任务加重,压力加大。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仍相当严重,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各类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也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占有少、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非常有限的国家。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降低生产成本,防止潜在荒漠化增大趋势,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六)对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一是促进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与利用,二是增强适应能力以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对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七)对中国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沿海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大多地势低平,极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威胁。中国海洋环境监视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应对海洋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已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沿岸防潮工程建设标准较低,抵抗海洋灾害的能力较弱。未来中国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对中国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2021呼和浩特沙尘暴取消航班及高速封闭路段
最近出现的沙尘暴对大家的出行肯定是又很多涌向,很多地区都有收到影响。在呼和浩特因为沙尘暴的原因会取消一些航班,还会有交通管制,大家出行之前一定要有所了解。
目前正处于春季,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植被比较稀疏,沙质土壤较多,寒潮大风频繁,在气候比较干燥的春季,很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中央气象台发布沙尘暴**预警中央气象台3月15日06时发布沙尘暴**预警:
受冷空气大风影响,预计3月15日08时至16日08时——
新疆南疆盆地和东部、内蒙古、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
其中——
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沙尘暴;
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局部有强沙尘暴。
呼和浩特发布沙尘暴橙色预警3月14日22时开始,呼和浩特全市大部地区风力逐渐增大,能见度逐渐下降,最小能见度降到500米以下,大部地区出现强沙尘暴天气。
针对此次天气过程,呼和浩特市气象部门也于3月12日发布了气象预报信息;14日上午发布了寒潮和大风预警;14日23时10分发布了沙尘暴**预警;15日零时对预警信号进行了升级,发布了沙尘暴橙色预警。
截至15日7时,呼和浩特出现极大风,风速达到每秒23.9米,最小能见度在市区南部仅为224米。
预计今天(15日)白天,呼和浩特全市大部地区风力仍然较大,北风5~6级,短时可达7级或以上;同时沙尘暴天气仍将持续。
此次沙尘起源
据3月14日20:00-3月15日06:00北方地区沙尘遥感图显示:昨日晚间的沙尘源起于蒙古国南部。
这些高速因天气原因实施交通管制3月15日9时05分,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发布最新路况信息,因天气原因,我区部分高速公路实施了交通管制。
具体路况信息
二广高速封闭赛汉塔拉主线至丰镇匝道各收费所双向入口。
呼北高速封闭和林格尔至新店子北各收费所双向入口;
呼和浩特南、盛乐收费所只允许小车通行。
呼和浩特绕城高速封闭郭家营至金山各收费所双向入口。
京藏高速封闭乌斯太至巴拉贡、五原至兴和匝道各收费所双向入口。
京新高速封闭旗下营至十八台各收费所双向入口。
除上述高速,其余高速公路均通行畅通。
白塔国际机场部分进出港航班取消
3月15日,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了解到,当日机场计划进港航班107架次,出港航班108架次,受沙尘暴天气影响,截至9时,白塔国际机场全天进港航班取消15架次,延误6架次,预计最长延误时间3小时。另外,全天出港航班取消15架次,延误7架次,最长延误时间6小时20分钟。
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发布紧急通知适时调整学生上下学时间
根据市气象部门2021年3月15日00时00分发布的橙色预警信号,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按照《呼和浩特市教育局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专项实施方案》,启动Ⅱ级预警响应,并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旗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密切关注天气信息,加强恶劣天气应急预警和研判,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值班值守工作。
二、各中小学、幼儿园暂停学生户外体育等课程、停止学生集体户外活动、职业学校停止户外实训。指导师生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三、各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应减少或避免户外工作,增强必须在户外作业人员的防护措施。
四、各旗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天气情况,适时调整学生上下学时间,各中小学、幼儿园做好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对接工作。
五、各旗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作出研判、强化校车安全管理,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提醒学生和家长增强安全意识、谨慎安全出行。
六、因特殊天气对学生穿着校服不做统一要求。
特此通知
2021年3月15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