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天气变化规律_天气变化由晴到雨过程视频
1.温室内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2.台风来前为什么是晴天
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天朗气清的天气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前兆呢?
温室内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温室是个密闭的空间,温室内的温度变化与外界自然条件下的温度变化有着根本的不同。晴朗的白天,温室内经常出现高温,如果不采取通风换气等降温措施,从9时到15时,气温往往高于30℃,最高温度可达40℃以上,寒冷季节室内、外温差可达40~50℃以上。夜间气温也较外界高30℃左右,昼夜温差较大(图8)。
图8 晴天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曲线图
室内气温也受外界影响,有着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规律。温度的日变化取决于太阳出没时间、天气状况及卷放草苫时间早晚等因素。日出后揭开覆盖物,阳光射入室内,温度迅速上升,14时左右达到最高温,以后随光线减弱外界气温下降而降低,到16时以后迅速降温。在生产中,白天高温期必须采取通风换气等降温措施,把温度控制在30℃以下。而阴天的白天光线较弱,温室内气温偏低,温室内、外温差较小。温室内气温的季节性变化与外界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温室内气温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外界气温变化幅度小,1~4月温室内、外温差较大,温室效应明显,5月以后,温室内外温差逐渐减小(图9)。
图9 日光温室内旬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台风来前为什么是晴天
台风来前是晴天的原因是台风的热带气旋结构。
在热带地区,当台风接近之前,通常会出现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天气常常是晴天。
台风是由暖湿空气上升形成的,当它在海洋上形成并增强时,周围的空气会被吸引到中心,并从四面八方向中心云系输送大量的湿气和能量。这种过程会导致大范围的云层和降水,形成台风本身的风暴活动。
然而,在台风接近之前,其自身的强劲风暴活动可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强大的下沉气流会抑制降雨和云层的发展,使得天空变得晴朗。此外,该区域的大气环流也会受到台风的影响,从而导致了较为平静的天气条件。
这种晴朗的天气状态通常是一个警示信号,在强风和暴雨来临之前,预示着台风即将到来。因此,在台风来临之前的晴天阶段,人们应保持警惕,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以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台风的防范措施:
1、做好居民安全准备:在台风来临之前,确保家庭成员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准备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和急救药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断电、断水等情况。清理住宅周围的杂物,将室外的家具、花盆等固定好,以减少被风吹走的风险。如果居住在沿海地区或易受洪水影响的地方,应提前了解避难所的位置,并制定好疏散计划。
2、关注天气预报和紧急通知: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路径和强度信息,以便及时掌握台风动态。遵循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的紧急通知和指示,听从疏散指引,确保及时采取行动。在台风期间,避免外出,特别是避免靠近河流、海岸线等危险区域。
3、加强建筑物和房屋的防护:加固建筑物和房屋是减少台风造成伤害和损失的重要措施。检查房屋的屋顶、门窗、墙体等是否稳固,修复或加固可能存在的漏水、开裂等问题。在台风来临之前,可以使用防护板或胶带加固窗户,确保其能够承受台风的风力。除此之外,对于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可以采取防水措施,如建造防洪堤、提高地面高度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四: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扩展资料
学习方法: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天朗气清的天气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前兆呢?
空气的压力有高低。大气层中,高度愈高,空气愈稀薄,气压也就愈低。然而即使高度相同,各地的大气压力也不相同,这是因为各地受太阳照射的强度不同,空气的温度和密度都不相同。高度相同,气压不同,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气压低的地方叫低气压区,简称低压区,又叫气旋区;气压高的地方叫高气压区,简称高压区,又叫反气旋区。
正是因为各地气压高低不同,促使空气产生水平运动,也就是产生了风。
水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但风并不是从高压区笔直地吹向低压区,而是围绕着低压区和高压区旋转。这是因为空气在地球表面运动,时时刻刻都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因此,在北半球,低压区四周的风一面作逆时针旋转,一面向外边流散。我们称低压为气旋,称高压为反气旋,也正因为它们时刻不停地在旋转。气旋的直径一般是几百公里,反气旋的直径一般是几千公里。一些较小而深的气旋,常被专称为低涡、旋涡。连接大低压区的狭长低压带通称为低槽。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四周的风围绕着它急速地作逆时针旋转,成为巨大的、半径几百公里的大旋涡。它一面旋转,一面向前运行,带来狂风暴雨,形成海上的巨浪。
风的大小,同样是受气压的影响,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别愈大,空气的水平运动就愈迅速,风就愈大。如果在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的气压没有差别,空气就不会产生水平运动,这时叫静风。风围绕着高、低压旋转,风向与环绕高、低压的压线接行。因此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在南半球,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在高压区里,空气一面旋转,一面向外边流散,高空的空气便来下沉补充,这称为辐射作用。空气压力增大,体积收缩,温度增高,相对湿度减小,这叫绝热增温。它能阻止云的形成,并能促使云层消散,所以在高压区里总是天朗气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